过了好一会,齐声欢呼起来。
质直的陆秀夫点评道:“要是成功的话,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了。”
“对”李庭芝他们附和。虽只一个字,却表达了他的好心情。
李庭芝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过人才干,道:“皇上。臣以为可以把硫酸生产人手多培养些,再把他们分派到全国各地去生产硫酸。”与其把硫酸生产出来运到全国各地去,还不如派人手去生产硫酸划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文天祥补充道:“还有,可以成立专门地肥料生产厂,由他们把骨头收集起来,用硫酸生产出肥料再卖给农民。”这样一来。朝廷只要组织引导一下,不用掏一两银子就可以达到目的。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廖胜功跟着献计道:“皇上,目前朝廷势必无法在全国各处建立这么多的肥料生产厂家,朝廷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在几个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制造肥料。比如江南,岭南,淮河流域,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之地,江汉平原。”这些地方都是富饶之地,也是南宋主要的粮食产地,要是把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提上去,问题就好办多了。这是着眼于大局地战略布局,也只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能想得到。
“你们一人一计,把我要说地都说完了。”李隽做总结性发言。
沈毕一下子来了精神,道:“皇上请放心。臣马上就大量培训这方面的人手,调派设备。”
“这事,就辛苦你了。”李隽很是满意沈毕的表现,道:“你有什么困难可以给祥甫说,祥甫自会帮你解决。”
现代磷肥都是用磷矿经过硫酸处理生产出来的,但是相比之下用磷矿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用骨头作原料的话问题就好办多了。李隽的打算是先易后难,先用骨头做原料,打下一定地技术基础,等条件成熟了再用磷矿生产磷肥,要是实现的话整个南宋的粮食产量将会实现飞跃。
“皇上请放心,这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臣一定配合沈大人,沈大人要什么,臣就给什么。”李庭芝作为杰出政治家自然明白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责无旁贷地挑起重担。
李隽放下饭碗。抹抹嘴。道:“这白饭真是香,吃着让人开心。要是以后老百姓都吃上这样的稻米饭,会不会一个个死撑呢”
这是一句玩笑话,李庭芝他们哪里想得李隽居然会在此时说出这样的玩笑话,差点把嘴里的饭喷出来。
然而,李隽地玩笑话却没有完,他接着道:“要真的有这么一天的话,那也只能说白饭撑死人也是福”
这句话乍听之下是玩笑话,细品之下才明白其中的含意,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不够,有多少老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遭罪,无人说得清,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吃上几顿白饭,可以说他们一辈子都是在饥饿中度过。要是真有李隽说的那么一天,即使他们是给白饭撑死的话,那也是幸福。
粮食危机存在于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就是为历代史家称颂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也存在。这两个以“盛世”著称的时期,粮仓里的粮食一层压一层,都快霉烂了,而老百姓却还在饿肚子,那些史家们却提都不提。
为了维持生存,老百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用野菜拌饭已经是好的了,还能让人接受。有些老百姓就以睡觉来逃避饥饿的折磨,可是越是睡越是穷,越是吃上不饭,因为没时间干活,哪里有收获。另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妇女把粮食省下来,留给家里的男人吃,因为男人要干重活,要是没吃饱就没有力气,而这些妇女只能喝一辈子粥了。按:睡觉解决饥饿问题确有其事,其中一个例子还与十大元帅中的一位有关。妇女喝粥,山西特别多,因为这里特别穷。
“皇上”李庭芝他们感动不已,眼里闪着泪光,无法言语。
李隽摇摇手,阻止他们说下去,道:“有了粮食好,不仅可以惠及老百姓,就是牲畜也会从中受益。祥甫,挑选上等谷子喂养我们的战马,所有地战马都要以精料来喂养。”
马吃草,这是人们认为天经地义地事情,然而,战马要是只吃草的话,其战力会大为降低,不能打恶仗硬仗。只有给战马喂以精料,战马才会有长力,也就是说宋军就会有更好地机动能力,可以从一地快速机动到另一地,这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李庭芝是带惯兵,深通马性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道:“臣遵旨。”
“在用谷子喂养以外,还要喂以鸡蛋,一天一个。”李隽接着道:“这件事有关国运,一定要落实下去。”
用鸡蛋配上等谷子喂养战马,战马就会膘肥体壮,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原决战具有难以言喻的重要意义。
“皇上”廖胜功和杜大用两位战略家深知此举的意义,激动不已。
李隽站起来走了两步,道:“大战在即,朝廷要实行新的举措,马政也要随之改便,才能适应北伐的需要。”
第三卷汴京篇第十八章战争措施中
“皇上,臣告退。”沈毕和黄永善两人知道李隽他们接下来要议论军国大事,这些大事不是他们这些做技术工作人员应该知道的,知机识趣地告退。
李隽知道他们的想法,接下来要议论的事情当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也就允准了,道:“好吧,你们先退下。”沈毕和黄永善施礼后退了下去。
“接下来的大战将是一场战略性的决战,朝廷一定要调动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从现在起:一切以战争为主,一切都要服从战争,经济也要转入战时体系。”李隽把北伐之战定性为战略性的决战,如此重要的大战,必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才能有足够充分的准备。
李隽的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切服从战争事实了证明李隽的定性是正确的,要不是李隽没有为连串的胜利迷惑,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的话,当旭烈兀统率的“色目军团”出现在中原时,成败还真的很难说。
“皇上圣明”廖胜功对李隽的定性深表赞同,道:“鞑子在中原经营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