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大人从朝廷打听来消息,缇骑将要带着圣旨来抓捕巡抚大人了。”看着四周都是俩人的亲信,刘泽清低声对吴世恭说道。
颜继祖一直以为:自己与杨嗣昌是一个派系的,而且自己驻防德州也是遵循兵部。也就是杨嗣昌的命令,所以自己与杨嗣昌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杨嗣昌怎么样也会为自己脱罪一二的。没想到杨嗣昌这么干脆绝情。李代桃僵地让颜继祖完全把罪名给顶上,这下子让颜继祖完全是乱了方寸了。
而刘泽清在朝廷大员中并无什么关系,好不容易搭上了颜继祖这条线,没想到颜继祖非但不可能再帮忙,而且他还自身难保,所以也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来寻找吴世恭了。
“那就让颜巡抚快些派人到朝中疏通。小弟帮不上什么忙啊”听了刘泽清的话,吴世恭就更加奇怪了。
“正是为了疏通”刘泽清连忙解释道,“除了巡抚大人自己寻托关系以外,他还希望我俩帮忙。为其脱罪增添一份助力。”
“哦那鹤洲兄说说”
接着,刘泽清就为吴世恭介绍起颜继祖想出的方法。不要说,颜继祖到底是官场老手,在这死局中,竟然还能想出一线生机来。不过这方法就需要用到吴世恭和刘泽清了。颜继祖要吴世恭和刘泽清与其联名上奏,为其请功脱罪。就是想增加一些分量,让朝廷放过他。
说到底,就是仰仗着吴世恭和刘泽清的大军,向朝廷逼宫。就是要让朝廷感觉到:如果不放过颜继祖,那么吴世恭和刘泽清就要闹了。
当然,颜继祖的这个方法是需要吴世恭和刘泽清配合的。刘泽清那里绝对没有问题,现在的他已经是官迷心窍了,可分量更重的吴世恭那里,就需要刘泽清来说服了。
可吴世恭一听之后,立刻是断然拒绝:“鹤洲兄此次勤王,你已有战功,朝廷多少都有封赏,何必去趟这滩浑水呢”
吴世恭认为刘泽清鬼迷心窍了。要知道,杨嗣昌已经用出了致人死地的这一招,必定已经与颜继祖成为了死敌,不死不休。而一个是崇祯皇帝的宠臣,入阁的大学士;另一个是地方的巡抚,快要获罪的大臣,这选择难道还要考虑吗
再说,让军功和联名上奏完全是两个概念。如果只是让军功,那可以说是顾及同僚之谊,事后也很好解释。而联名上奏,则证明了吴世恭、刘泽清和颜继祖是站在同一战线的,立刻会成为了杨嗣昌的眼中钉、肉中刺。也就是说,吴世恭也与杨嗣昌成为了死敌。那颜继祖与吴世恭有这么大的交情吗
于是吴世恭再次拱手行礼,与刘泽清告辞。而刘泽清也只能够万般无奈了。可就在此时,颜继祖也飞马赶到,他终于放下了巡抚的架子来相求吴世恭了。
之后,汝宁军再次停留,而吴世恭也与颜继祖、刘泽清密议了整整一天,之后颜继祖得尝心愿,吴世恭独自上奏为颜继祖说情。而颜继祖也立刻派出亲信,带着吴世恭、刘泽清和他自己自辩的奏章,还有大量的钱财至京城活动。这活动是如此有力,竟然使得抓捕颜继祖的朝廷命令神奇般的取消了。
第六百九十一章钱、钱、钱上
虽然颜继祖逃过了这一劫,可是其他的官员就没有这样的好命了。兵部和刑部真正做到了从速从快,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认真”审核,确定将:蓟镇总监太监邓希诏、分监太监孙茂霖、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山东巡抚倪宠、蓟镇总兵官吴国俊和陈国威、援剿总兵官祖宽、李重镇,以及副将以下直至州县官员共三十五人一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首席大学士刘宇亮以下等上百名大小官员被遣戍、削籍、罢官、降级。
其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祖宽,虽然他是因为高起潜的瞎指挥,造成了其所属全军覆没而获罪,应该说也是罪有应得。可是此军的主帅高起潜安然无恙,他却遇上了鬼头刀,获罪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当时建议去救援卢象升。怎么说呢坏就坏在了那张嘴上了。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仍然受到了崇祯皇帝的绝对信任,没有受到处分。而且更是让他主持战后定罪论功,这怎么称得上公平呢
而这次规模宏大的集体死刑是在夏天执行的,几十个人同时被处斩,又多是高官,所以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在明朝的规矩中,官员被皇帝斩首,照例要在临刑前都应该向着皇宫方面望阙谢恩。但这一次,有几个被杀的人在刑前竟然破口大骂起来,而且骂的就是当今的天子。由于语涉忌讳,文献里面没有记录他们都骂了些什么,但这一事实本身在那个时代已经足以骇人听闻了。
战场上的连连失利已经让人丧气,连战后的治罪论功都做不到公平,所以崇祯皇帝本人的威信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的低谷期。
至于吴世恭,朝廷已经是难以决择。不知道该如何封赏或者处置他。不过很快的,崇祯皇帝和朝中大臣就寻找到了一个安排吴世恭的地方。具体是什么先在这里卖个关子。
总算是恭送着清军出关,京畿地区又恢复了平静。但崇祯皇帝不敢有丝毫松懈,他首要就是同大臣们商讨有关善后事宜。其中最要紧的,是如何整顿加强从山海关到甘肃的所谓九边长城防线。
因为清军已经随随便便地从各长城要塞进出过四次了,而且给京畿附近地区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再亡羊补牢,建立一道坚实的防线,说不定哪一天清军再进来的时候就会残破神京,那种后果简直就是不堪设想。
于是崇祯皇帝与心腹之臣杨嗣昌反复讨论过这个问题,杨嗣昌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在九边各处要塞增练新兵。用强大的兵力来抵御清军。也就是说,再造一条长城防线,抵御不论从哪个方向突然进犯的任何清军。
因此,杨嗣昌大体上开列了一个单子:宣大总督所辖三镇共需练兵十七万多,陕西三边总督所辖边防五镇共需练兵十五万多。蓟辽总督所辖五镇共需练兵二十四万余,保定总督所辖四镇共需练兵十五万多。总计要训练边兵七十三万有奇。
真是老天爷啊
但不管这单子是否实际。如果真有了这样一支人数众多又训练有素的边军,也许确实能够抵挡住清军的再次进犯。但要凑足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就需要大批招募新兵。而增兵就要增饷,训练和改善装备也需要大量金钱,于是欲增兵而无饷这个老问题又摆在崇祯皇帝和朝廷面前了。
接着,杨嗣昌再次测算。要完成这个增兵练兵计划,至少每年要拿出四百多万两白银的经费。这对于国库极度空虚,财政濒于崩溃的崇祯朝廷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了。
只能够再次呼唤老天爷了。
这时候的大明朝。兵力不足和粮饷缺乏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难题已经使得崇祯皇帝和众位大臣们伤透了脑筋。而在想尽百般招法之后,最后又总是回到向百姓加派这条老路上来。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也知道这样做是饮鸩止渴了。于是他决定别开蹊径,辟出一条新的财路。那就是从百姓身上直接榨取改为从勋贵、百官身上榨取,名曰捐助。
说实话,这时候的崇祯皇帝真的是无法可想了。他自己的内库也都基本上都充作了军饷,连库藏的朝鲜进贡人参都拿出去发卖。崇祯皇帝自己也是生活简朴,只有几件龙袍替换,饮食也十分节省,这皇帝都做到了这副模样,也确实是相当寒酸了。
可崇祯皇帝根本不知道,就是自己的宫中,照样是奢侈依旧。不提皇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