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40(2 / 2)

而刚刚上台的大明首辅周延儒,为了成为这次取士的主考官,他甚至破坏了明朝首辅一般不能够成为主考官的规矩,通过了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最后才竭尽全力地取得了这个位置。

而周延儒之所以这么做,那是因为这次会试有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参加,那就是复社的魁首之一的张溥。还不仅仅是如此,参加会试的还有复社其他的一些重要成员。

周延儒是这么打算盘的,通过录取那些复社成员,周延儒就能够成为那些复社成员的座师。有了这层师生关系,周延儒就能够把复社这支政治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接着在这次会试中,复社的成员果然大批上榜。并且还占据着状元和探花的位置。其实任何明眼人看看就明白了,这次会试如果没有作弊,那才是见了鬼了呢。

当然,张溥也不出所料地成为了一名进士。不过这位进士却相当的牛气,他竟然在会试以后,对探花的考卷进行了评判。要知道,那种评判只有是朝廷上得高望重的大臣才是有资格的,而张溥作为一名刚刚上榜的进士,却能够做成功这种不可思议的事,也可以看出来他的能量是如何巨大的了。

因此,周延儒虽然是想收取复社这股势力的,但是他还是把复社的成员,看成为自己的下属和学生的。

可是具有巨大能量的张溥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周延儒和自己是平等的,双方的关系也只是互相利用而已。而昨天晚上的拜访,无非是要找出双方合作的一个平衡点而已。

因此,虽然在昨天晚上的会面中,周延儒和张溥表面上还是礼数周全的,但是在暗地里,俩人的话语之中不断地打着机锋。在一番激烈地讨价还价以后,俩人才勉强找到了那个平衡点。

当然,周延儒的劳累,并不仅仅是因为昨天晚上和张溥的互斗心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昨天送走了张溥以后,周延儒就到了卧室,对富商送给他的那对姐妹花尝了鲜。

对于周延儒来说,手掌天下权重要,醉卧美人膝也很重要。当然,最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钱”。作为一个曾经的状元公,周延儒的文章肯定是极好的,但是,文章前面的“道德”两字,就和周延儒沾不到什么边了。

就在周延儒神飞云天外的时候,门外又有人叫道:“周阁老,皇上有召。”

当周延儒到了崇祯皇帝那里时,发现崇祯皇帝召见的,除了自己这位首辅以外,还有一位大学士,那就是温体仁。除此之外,还有兵部、户部的几位堂官。

见到周延儒以后,崇祯皇帝立刻就言归正传,问道:“今ri辽东来奏,在大凌河城,奴酋已集结大军进犯,众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无论如何,作为首辅的周延儒也要先回答崇祯皇帝的提问:“皇上,这孙阁老深知军情,当初其建议之修筑大凌河城,也必虑奴酋阻挠,也必有方略应对。而内阁对此事也有商议,以为尊孙阁老方略为上。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让孙阁老随机即可。”

周延儒的回答十分滑头,并不肯把责任承担在自己的肩上。对于周延儒来说,在这件事上,保有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才是上策。如果孙承宗胜利了,作为首辅的他,肯定也有运筹帷幄的功劳;万一孙承宗失败了,那战败的罪名也将由孙承宗自己去承担。

可是周延儒的回答,让崇祯皇帝有些不满,他接着问道:“那内阁众位大学士,也就这么袖手旁观不成。”

见到崇祯皇帝有些生气了,周延儒接着说道:“并非如此。这战局之变化,中枢不在临场,难以判断。可中枢也将对辽东确实支持,那也无非钱、人二字矣。”

“哦周爱卿可否详述”

“这钱嘛,为了天下长治久安,还得加征辽饷。这人嘛,辽东军势诚有孙阁老谋断,可中枢也要为那不可言事之备。长城各关隘及京辅之守备固然紧要,也要集合各方兵马,做好随时出关,救援大凌河城之备。”

听了周延儒的侃侃而谈,崇祯皇帝的脸sè缓和了下来。他点点头说道:“周爱卿之言是老成谋国。可朕有一疑问,那辽饷再征,那黎民岂能负担”

其实从万历皇帝那时候起,为了和辽东的后金军作战,明朝朝廷一直向老百姓加征着辽饷,后来更因为明朝朝廷的财政困难,这临时xg加征的税收,已经快要变成长期xg的税收了。

见到了周延儒在一直出着风头,一旁的温体仁就说道:“皇上仁慈,心寄天下万民。可长痛不如短痛,为这明朝万世基业,也必行此举。等平定奴酋后,皇上也可免去税收,以显皇恩浩荡。”

“善温爱卿所说有理啊”崇祯皇帝立刻接受了温体仁的意见。其实崇祯皇帝就是这么个xg格,即想着做些违反儒家道德规范的事,又不愿意把这种事,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就是标准的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而对于崇祯皇帝的这个xg格,他身边的那些大臣其实早就摸透了,所以这次温体仁就代着说出崇祯皇帝的想法,以讨取崇祯皇帝的欢心。

但是这些大臣不知道的是,崇祯皇帝还有一个xg格,如果当那种提议造成不良的后果以后,他立刻就会翻脸不认人,动用雷霆手段惩罚那些提议的大臣。

所以说,如果那些大臣现在知道崇祯皇帝有这个xg格的话,可能他们在用这种方法讨取崇祯皇帝欢心这事上,会三思而后行吧。

第二百二十七章勾心斗角

相对于那些老jin巨猾的大臣来说,崇祯皇帝还是显得有些稚嫩的。被这些大臣的话语三捧两捧之下,崇祯皇帝就被哄得十分开心。

但是那些大臣倒也不是真的哄骗崇祯皇帝。因为在明朝各个官员的认识中,关外的后金虽然野战的实力是很强大,但他们攻坚的能力就很薄弱了。

在以前的明金战斗中,明军仅有的几次胜利,都是在守城战中获得的。而明军失守的那些坚城,也都是被后金军派出的内应,从城内给打破那些城池的。硬碰硬地攻下明军防守的城池,在以前的后金军,一次成功的战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