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海只当王友山异想天开不成,做另外一件异想天开之事遮掩,无非一个十几文钱的摆件,拿去也就拿去了,那三千两纹银的价钱就当成是玩笑了,不过王友山丝毫没有装疯卖傻的意思,也没有异想天开被挡回去的沮丧,笑嘻嘻的拿着东西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张清海下值之后,一到家就目瞪口呆,三千两成色十足的白银,王友山真的送到家里来了,早就听说这王友山在徐州有很大的生意,日进斗金什么的,没想到真的如此,什么都能骗人,这白花花的银子却骗不了人。
当晚,王友山又是登门拜访,这次又把昨晚的话重提,无中生有,在徐州增设两个守备,并且由指定的人担任。
“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何处要花销,张兄尽管开口,友山一力承担”
这话若是昨天说,张清海不会相信,可现在谈起,有那三千两白银做证,这言语也变得十分可信了。
张清海知道自己仕途上没什么上进的可能了,平平稳稳致仕回乡,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但想要回乡享享清福,还要荫蔽子孙,那就要有足够的银子,所以他想得很明白,然后问的也很直接。
“事成能有多少”
“一万两,我先付五千两。”王友山也是干脆利索,官场上最重成例,这等无中生有的事情做起来一定不容易,所以一开始就要下重注,价钱不够,对方可能会畏难退缩,只有价钱足够,才能打动对方的心思。
张清海这么多年下来,也算见过银子的人了,可听到这个数目之后,还是被震动了下,知道这王友山豪富,谁能想到会富贵成这个样子,这桩事林林总总算起来自己这边最少能拿到一万三千两,那上上下下打点的自己也能捞到好处。
“什么人来做这个守备,白身为官,闹出来是要杀头的”
“怎么会害张兄,二人皆是世官,一人千户,一人百户,世代军籍。”
确认了这个之后,张清海知道可行了,卫所里出身的世官来做武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程序上不会有任何的麻烦。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道理在这边也说得通,庸庸碌碌的张清海立刻就操持起来。
在徐州之地设两个守备,说起来是无中生有,在官场上是难事,可一做起来,发现也不是那么麻烦。
首先流民围困徐州州城,说明此地防务有空隙,如果在各县有方面军将,或许就能挡住,最起码可以提前预警,说明此地有设置守备的必要。
再者,徐州参将掌天下枢纽,河南、山东、南直隶的要紧地方都在其手,一人握大军,掌三省要害之地,未免权重,从大小制衡和分权的角度来讲,此处也该设守备。
第590章酒后闲谈议辽东
这两个理由拿出来,已经有足够实行的必要了,真正关键的一点,区区一个守备,掌握一县之地,手里几百近千的人马,这点人,这点地盘,这点军饷和武备,实在是看不在朝野各位大佬的眼中。
既然相关的职方司郎中推动,这其中又有银子开路,自然一切顺利,种种冠冕堂皇的文书下达,很快就是水到渠成。
事先张清海最担心的不是兵部方面,在这里,上上下下他面子还好用,真正麻烦的是徐州参将那边,那可是坐镇一方的大将,从兵部到御马监,都是能找到关系说话的,尽管王友山说办事的时候可以提到自己的名字,可堂堂参将眼里怎么会有一个七品御史,可没曾想,还就是这边顺利,没有受到一点阻碍。
徐州参将周宝禄当然懂做,就算开始不知道,等清楚这件事背后是王友山推动后,更能猜到来龙去脉,无非两个守备,又不用自己操心粮饷,也不会短少自家的好处,没准还因为关系近了,以后在赵字营这边拿的好处更多。
在京城的兵部职方司郎中张清海一定想不到,如今在徐州的参将周宝禄和他有一样的念头,那就是太太平平的回家养老,张清海是因为年纪大了,上进无望,而周参将则是心惊胆战,身边有赵字营这样的大虫,天知道什么时候会出大事,早些交卸了职司,出什么祸事就和自家没干系了。
无中生有,徐州增设萧县守备、砀山守备,而且还制定徐州卫两人担任,这件看起来大难的勾当,实际上没花什么力气就做成了,耗费时间都是因为公文往来和各处的手续,甚至连上下打点的银子也才花费了六千不到。
林林总总算起来,张清海已经到手差不多七千两,这事办的简便迅捷,张清海又是个知道分寸的老成角色,就商量着不要后续的五千两银子,只需要把“上下打点。”的两千余两补齐就是。
对人心世故,王友山把握的更加精到,只是把五千两银子送了过去。
事情办到这般,那就是皆大欢喜了,张清海和王友山从原来比点头之交稍好,变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时常饮宴相聚。
不过两人走得近,也有些无奈之处,因为二人都和宫中有关系,这“阉党。”的污名隐隐约约总是挂在身上,也没有太多的人可以交往。
已经是五月了,即便是在北方的京师,天气也变得舒服起来,只是偶尔风沙大些,天色未黑,张清海就在自家府上置办了些时鲜菜肴,又把王友山送来的汉井名酒打开一坛,在客厅摆下私宴,和王友山两人对酌谈天,都觉得惬意轻松。
“再过两月,贤弟就要高升了,从此前途无量”酒到酣处,话也就多起来。
京师官场,谁不知道王友山起复在御史位置上熬一年就要被超拔,张清海酒醉心明,也是借此奉承几句。
没曾想说起这个,王友山脸上却有苦笑,只是摆手说道:“官场如天色,晴雨无常,去年张兄这么说,小弟还要自谦几句,今年这么讲,小弟却不敢应承喽”
“哦这些日子忙碌那桩事,外事真就没怎么知道,不瞒贤弟,我这个糟老头子过气了,旁人也不会和我说什么消息,有变数,大中丞那边”
所谓大中丞就是说都察院左都御史,那是和六部尚书并立的大佬,也是王友山这一党的魁首。
王友山扶住右手的袖子,抬手向上指指,轻声说道:“更上面那个。”
同在京师,有些话是一点就透,张清海登时恍然大悟,脸上也有苦笑,摇头感慨说道:“宦海无常,今朝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