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一战而灭匈奴、将匈奴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李靖先是帮助李世民平定中原、接着又臣服时时威胁大唐的西突厥,自己现在与他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不知道将来能不能为大明建立不世的功绩。
“哈哈,你还年轻,不急。五弟,想不想扩大奋武营、为朕多训练一些虎狼之师”朱由校难得将木器活放在一边,耐心地谈起军务。辽东不断传来的坏讯息,让他愁得连拿起斧头的力气都没有了。
“皇兄,大明有两百多万军队,臣弟一人根本无法全部训练。臣弟倒是有一个想法,可以帮助皇兄训练这么多的军队。”朱由检一直惦记军校的事,有了军校,军官就可以批量生产,再由他们去训练军队,这就是倍增效应。
“五弟有什么好办法呀”朱由校一听能将全国的两百多万军队都训练成奋武营这样的虎狼之师,立时来了精神,连未完工的木器也放到了一边。
“设立军校。军校就是一所学校,相当于一所小的军营,专门训练军官。军官训练好了,再由他们去训练士兵,这就好比有千千万万个臣弟在训练士兵,事半功倍。”朱由检尽量说得通俗些,否则,以朱由校的军事知识,根本不懂军校是什么新鲜的事物。
“五弟是说,有了军校,大明的两百多万军队,都能很快成为能打仗的虎狼之师”这个平素业余爱好单一的皇帝,心里盘算着,有了两百多万的虎狼之师,他可以逮谁灭谁,何愁东北的建奴、西北的蒙古
“基本上是这样,总比臣弟一人训练要快很多。”朱由检比朱由检忙得多,他不能将自己束缚在一营一营的军事训练中。对于不了解国家形式和民族危机的族群来说,他这位穿越青年有许多事情要做。
“组建军校大约需要多少银子银子多了,户部怕是不同意。”在朱由校的心目中,军校既然这么有用,可以组建,但银子不能从内库中出,军队打仗是为了国家,当然由户部出钱。
“不会很多,如果不包括吃饭,大约两万两。”朱由检已经合计过,现在的军校不是真正的军校,只是对军官进行短期培训,每期时间不会太长,而且人数也不会太多,只要将京师的军队培训好就行,所以房子土地都不需要太大。如将来朝廷能体验到军校的作用,再扩大规模不迟。
“那好,军校的事由你负责。军校选址的事,和工部商量,经费由户部拨付。”只要区区两万两,就可以为大明训练出两百万的虎狼之师,朱由校觉得这银子花得值,而且,又不要他的内库出钱。
从皇城出来,朱由检直接去找户部和工部。有了朱由校的圣旨,而且银子也不多,户部的官员也没为难他,即使军校没有预期的效果也没关系,权当给这位年轻的王爷去青楼挥霍了。
在工部人员的陪同下,朱由检很快在东直门外选定了军校的地址,这是一块靠近奋武营的丘陵地带,占地大约五十亩,地形比较开阔,在现有的条件下,土地没有开发成耕地的希望,所以基本上是荒地。
虽然圈定的范围不大,但外围还有许多空地,这是朱由检选定这儿的重要原因,以便为将来军校扩建做准备。户部一期划拨了三千两,作为平整土地、圈定围墙的启动资金。
朱由检现在最头痛的是缺少人手,既没有大量的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也没有足够的人手给自己跑腿当差。没办法,他只好把奋武营的特战队调过来,让队长王慕九带着李俊的第一小队在军校的建设场地做监工,并定期向自己汇报;王朋的第二小队一百人作为自己的护卫和随从,随时听候自己调遣;张璐的第三小队暂时在奋武营训练,并随时听从自己的征调。
军校的硬件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朱由检则忙于教材的编写、军校内部的专业设计。
根据朱由检的设想,军校不仅要开设军官班,还要开设参谋班,主要是分析国内外可能的对手信息,为军队作战提供参考意见;开设侦讯班,专门收集对手的信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对手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法。这是大明现在最大的软肋,大明向来只重视对内的监督,却忽视外来的威胁,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对国内官员的监督工具,而对国外,哪怕是藩属国,大明既没有驻军,也没有使馆,对外国的了解,完全是对方来使的主动陈述。
军队的教官,朱由检打算征得朱由校的同意,让退役的军官,特别是有战功的退役军官担任,再从奋武营抽调部分军官担任见习教官。为了防止有些军官只凭经验教学,而不是将自己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教学之中,所有的教官任期都是三个月。
第29章朝议
奋武营的训练已经不需要朱由检亲自指挥,他只是经常去看看,不能让自己浇灌的第一朵花萎谢。
除了编写教材和监督奋武营的训练,朱由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火器局。
火箭的制造有一定的进展,就是在火箭的尾部加一个底座,固定在地面上,用于发射,这样可以不受地形的干扰;地雷和手雷的原理以及完成,开始制造试验雷;热气球的制造还未进入定型阶段,已经制造的热气球比较小,而且气球下方的炭火盆所占的体积过大,因此,气球的载重量很小,根本不足以把人送上天空。
大明的工匠们还是有一定水平的,经过几百年的技术沉淀,特别是匠籍制度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工匠们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大明又不允许工匠脱籍,这些工匠们要想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就必须掌握新的、独有的技术。
正是对技术的追求,才出现了丁岚那样的怪人。不过,匠籍制度毕竟不是万能的,大明中期以后,它的不利因素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工匠们相互保密制度。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工匠们掌握的技术,是不会拿出来进行交流的,他们只会交给自己的子孙。在工匠收入不高的明朝,这大概是他们留给子孙唯一的财产了。
技术不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发展,这也是大明火器还停留在成祖时代的原因。当年成祖五次北伐,打得蒙古人找不着北,火器的确功不可没,光是枪炮巨大的声音就让落后的蒙古人和战马魂飞魄散。
但由于大明的匠人们保密行为,或者说大明的匠籍制度,使得大明的火器没有达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古人也逐渐适应了枪炮的声音,加上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优势重新回到蒙古人的一方,大明与蒙古部落接触的西北,常常遭到蒙古人的劫掠,西北边疆的汉人,生活在蒙古人的威胁之下,连生命都没有保障。朱由检暗暗下定决心:一旦有机会,一定要改革火器局。
朱由检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水泥。开办水泥厂,不仅可以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奋武营不间断地输血,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