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露出轻蔑的表情,他放下雪茄烟,用轻蔑的语气说道:
“美国人他们是一群敌视的家伙,企图守着罗斯福时代的成就睡大觉。就在去年,美国海军还是世界第二,今年以后,它将被德国和中国渐渐甩在后面。罗斯福给他们留下了宝贵的成就和宏伟的目标,想一想那个吓人的两洋舰队计划。再看看现在的美国海军,那位尊敬的塔夫脱先生上台以来都干了些什么”
正如丘吉尔所说,事实上,在世纪初,美国海军还只是世界上第六支最大的舰队。到两年前,经过与中国进行的数年的军备竞赛,它已仅次于皇家海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中国拥有优势美国拥有太多的老旧战舰,也就是当年的那支大白舰队。而相比之下,中国舰队更为新锐,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美国可以牵制中国的力量”
对于英国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现在英国所需要的。
“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一点是,美国国会中的对真正同盟的抵触,”
实际上,当初签署英美条约时,尽管罗斯福一力主张应该英美应该成为真正的“盟友”,但是考虑到国会的压力,最终所谓的“同盟”还是变成了互信,当然互信中又加了一条互助,尽管那种互助,并没有强制性。
在罗斯福竞选失败后,继任的塔夫脱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表现出了对远东形势的担忧,并暗示美国海军的目标是成为一支随时可以集中力量应付任何一个方向尤其是太平洋方面挑战的有效力量。
但在接下来的实际政策执行中,塔夫脱政府既没能以外交手段遏止德国和中国在太平洋的扩张,又弱化了自罗斯福时代以来海军蓬勃展的势头,一面高叫和平、克制,一面又在军备上自束手脚,企图以抽象的道义原则来说服各国共同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利益,在老奸巨滑的约翰牛们看来,实在可笑至极。
甚至就连英美条约也被淡化了当然,是以和平的名义,现在,面对中国人的威胁,那些美国人总算是想起了那份条约。
“那些该死的美国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那位绅士当初说什么,不,我们不是靠战舰,而是靠人类的普遍正义与道德来解决问题,我们要和平,让战争滚得远远的哈里露亚”
丘吉尔不无嘲讽地学着美国人的腔调叫道。
“在现实的威胁与利益面前,美国人已经学聪明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宁愿把太平洋全都送给美国,也绝不肯中国和德国占领哪怕一个珊瑚礁。”
劳合乔治显然不是在说笑话。
“当然,也包括墨西哥、南美让美国人与中国人在那里争夺这一切,我们眼下只需要专注欧洲就行了”
阿斯奎斯相眯缝起眼睛:
“这么说来,大英帝国真到了无法保卫太平洋的地步了”
麦肯纳无奈地摊手道:
“首相阁下,很遗憾,现在看来正是如此。未来我们将不得不在欧洲与亚洲之间做出选择,很显然,我们必须优先解决欧洲问题。”
“何况欧洲问题本来就很棘手了,”
陆军大臣霍尔丹放下烟斗补充道,
“我们所面对的四皇同盟,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强大的联盟,美国的加入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那个协约需要美国。”
“也就是说,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必须要坚定的站在美国的一边”
丘吉尔刻意加重了语气,尽管瞧不起美国人的敌视以及天真,但是并不妨碍他对美国的重视。
“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说,美国才是我们战争可以依靠的盟友,也只有美国才能够牵制中国的力量,令其力量被牢牢的制约与亚洲,而不是作为德国盟友,在欧洲给予德国支持”、劳合乔治语气坚定,仿佛那注定的未来早已在他眼前反复重演。
“所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配合美国人,当然,我们还需要拉上法国人一起去干这件事情”
“看来,除此之外,我们并没有其它的选择了”
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阿斯奎斯并不清楚的是,这一决定将会导致什么,但他却明白,为了英国的利益,他必须要做出选择,而现在,他做出的这一选择,无疑是符合英国利益的。
“好吧那就让我们拉上法国人,一起支持美国人吧”
第379章绝不妥协为新书求支持
帝国一书快要结束了,在是否写一战的问题上,无语也曾考虑过,但是在完成一战的布局,也就是中德俄奥联盟的情况下,一战的结果几乎是没有悬念的,实在是没有写的必要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为世界持久之和平,美国、英国以及法国希望中国立即撤出停泊于墨西哥外海的舰队,并停止对墨西哥的外交讹诈。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提出的善后条件无疑是极为恰当的,三国认为,对“托雷翁事件”的善后处置,应交由一个中立且公正的多国机构处置我们相信,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将得到圆满的解决”
当这份趾高气扬的外交公函由三国大使递交给外交大臣的时候,时任外交大臣则是用愤怒而又激动的口吻说道。
“这是最后通牒”
是的
或许,对于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份很“普通”的外交公函,但是实际上,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不仅仅只是最后通牒,这根本就是一种羞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与“托雷翁惨案”一般,这一记响亮的耳光,使得中国人看清了西洋国家的嘴脸,进而断然放弃了对于和平的希望。
直到今天,在欧洲依然存在着一种言论假如当年中国做出一定的让步,也许1500万青年就不会化为尸骨,凋零在人生最精彩的年货。
但是他们显然忘记一句中国的老话“士可杀不可辱””
走向战争
没有任何疑问,7月15日,就是英、美、法三国的对华外交通文发出之后的第二天,包括东亚日报在内的数十家报纸上均以头版刊登来自三国的“最后通牒”。
是的,中国人把这视做“最后通牒”,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