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您错了,我们是在朝鲜统监府的海军军官学校中”
如诡辩般的话语从秋山的口中吐出时,瓜生外吉盯着他反问道。
“难道朝鲜统监府就不是清国吗”
“清国”
摇摇头秋山真之的视线投向那些将头发剃光的海军军官生们。
“不,是中国的朝鲜统监府,难道您忘记了”
从口袋中取出一本书来,秋山真之递到瓜生外吉的手中。
“在这些学员的手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本”
看着书本的名字,扬州十日记,瓜生外吉不禁一愣,这所学校中的学生,压根就没的所谓的“忠君”之心,甚至许多学生在日记中亦仿朝鲜人的习惯,用“崇祯”纪元,而非光绪的,这种思想上的决裂于校中越来越明显。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至于我们”
抓住几粒黄豆放于口中,秋山慢声细语的说道。
“我们来到这里是投奔中国,而不是投奔清国,清国是没落的,而这里”
“秋山”
瓜生外吉沉喝着想要提醒秋山注意他的言语,毕竟这些言语无一不是大逆之言,万一传出去的话。
“放心吧,如果说作为教导主任,您不能理解唐君的想法,那么您无疑是个不称职的教导主任”
盯着瓜生外吉,秋山真之笑着反问道。
“在汉城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唐君没有留辫子,穿的也是西装,而府中,尤其是警察部早都把辫子剪掉了,我可以告诉您,这一切,其实正是唐君操纵的,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对清国忠心耿耿的奴才,恐怕唐君会非常失望的我的教导主任先生”
想像一个画面,数千万日本人高呼“中国班哉”的画面,应该会很有喜感吧一个国家在灭亡时,他最珍贵的恐怕就是人才了,明治维新24年之功培养的人才,尽入中国,我想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报复
第127章刘公岛第一更,求月票
“嘟”
低沉的汽笛声于刘公岛铁码头响起,伴着这汽笛声,泊停于泊位上的北洋舰队的军舰纷纷为即将的远航作着最后的准备。按北洋海军的章程规定,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出巡活动。正常的情况是,从秋冬开始离开北洋地区,前往南方避冬,第二年春季再从南方返回,在夏季则出巡朝鲜、俄罗斯等北洋口岸。再加上不定期的前往烟台、天津、旅顺巡防、补给、维护保养,实则一年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刘公岛。
而今年因为日俄战争的关系,北洋海军例行的南方避冬巡航却一拖再拖,直到入冬后的第二场雪降下来之后,在英法俄公使作保的情况下,朝廷方才批准“拱卫京畿”的北洋海军实施例行的南方巡航,与往年巡航不同的是,这次巡航似乎还肩负着其它任务。
铁码头上,扛着煤袋的水兵将一个个方型的煤袋扛上军舰。煤袋装着的是平壤海军燃料厂生产的无烟型煤,相比于旧时使用的开滦煤矿所出烟煤,平壤海军燃料厂出产的型煤非但有着火力强的优点,且因其所用无烟煤,又有着低烟的优点,虽说其价格比之开滦煤稍贵,但相比于质量不均火力弱且有损机器的开滦煤,现在经费充裕的北洋海军更乐意使用海军型煤。
铁码头一侧的“致远号”巡洋舰舰桥上,管带邓世昌时而会把视线投向那些正在搬煤的水兵,水兵们身上白色的军装已经完全变了颜色黑呼呼的满是煤灰,不过相比过去用的碎煤,至少甲板上还算干净。
“陈副管驾,现在由你指挥装煤,三时十五分,必须完成装煤”
“喳”
一旁的副管驾陈金揆听到命令,连忙立正服从。尽管北洋海军接受的是西式的训练,且今年又换上了洋式的军装,可依然残留着旧式军队的痕迹。
离开舰桥,进入舰舱后,舱顶的电灯映亮着过道,在过道内,有三两水兵正在整理着舱内卫生,北洋海军章程完全参照英国皇家海军,每次备航前都必须将舱室清理一尘不染。作为“致远号”管理的邓世昌,之所以进入舱室,就是为了检查各舱室的清理情况。
舰内有通道并谈不上宽敞,因为大多数水兵都在搬煤的关系,舰舱内仅只留下少数的一些水兵在作着舱务整理,在检查舱室时,邓世昌会刻意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指擦拭一下某些不容易擦的死角,如果手套上有灰,就会命令水兵重新打扫。
尽管这种整洁在海上航行时因为煤烟的关系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但却是极为必要的,就像舰上的洗澡、更衣等都是保持战斗力的必要,虽说琅威理去职,对于北洋海军的训练有一定的影响,但几年来的严格训练,却让许多事情养成了一个习惯。
在邓世昌一层层的检查舱室时,在下层的锅炉舱内,这会仅只有几名士兵在那里铲煤以为锅炉加压,而在水兵们铲着煤的时候舰升火邵鸿清却就着有些昏暗的灯亮,在那里看着书,与陆师勇营不同,于海军中即便是一个升火兵至少也曾开过蒙,作为二等升火的邵鸿清自然也读过几年的书。
只不过今日他与往常似有些不同,在看着手中的小书册的时,他的嘴唇紧咬着,那拳头更是握紧着,那双眼睛中闪动着些许泪光,一种无名的痛楚在他的胸膛中弥漫着。他的呼吸显得有些急促,整个人完全沉浸于悲鸣中的他,甚至没有听到扶梯的踩踏声,更未注意到管带走进了锅炉舱。
“大人”
几名升火兵瞧见进入锅炉舱的管带,正欲喊邵鸿清时,却被邓世昌制止了,邓世昌瞧着正在看书的邵鸿清,那眉头依还是微微一皱。
在只有水师衙门和营房的刘公岛上,官兵们训练之外平素除了看书便再也没有了其它的活动,过去大家伙倒是没有看书的习惯,直到月前一位中堂大人的老乡在他人的保荐下,于岛上的一间狭窄的闲屋内,办了一家图书馆,专门往外借书,海军兵佐凭腰牌便可以借书,而且价格极为便宜,若办了借书证,一月不过二十文钱。
对此纵是提督大人亦深为赞同,甚至还特意办了一个借书证以示支持,许是闲着无聊,现在于海军经常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