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说得是。”
翁同龢连忙点头说道。
“大清国,这几十年来,的确已经开始变了,”
当然是在变,可皇上为什么,就不清楚,这变得是太后与后党的那一群人在变,而不是皇上在变,现在皇上要变,要成为一代圣君。
“可是,咱们变的,多是在船坚炮利方面,但不是根本的,洋夷之长,又岂只限于“船坚炮利”,可即便是在船坚炮利方面,咱们也是学的如四不像一般,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大清国非得变法不可,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如此变法,咱大清国方才能重振当年雄风,不为外洋人所欺伏请皇上圣裁。”
光绪坐在宝座上,右手拇指支着下巴,其他四指揉着脸,他沉思着,作为年青的皇帝,他渴望着像祖宗们一样,成为一代名君,而在内心深处,尽管对那位大姨妈恐惧至极,但是皇帝的自尊,却让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真正的皇帝。
从翁师傅过去的教导和带来的书籍中,他对变法维新有了具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变法维新是他夺回君权的机会,而皇帝想收回君权,就要去办事,办什么事,能比得上变法维新之事至少即便是那些后党,也说不出个反对来诸如李鸿章诸人他们不也是在变吗
但是变法维新需要新人、需要帮手,找谁呢
翁师傅吗
想到这,光绪将视线投向了翁同龢,在他的身边,或许只有翁师傅最值得相信,也只有他能够相信了,这宫里宫外,有多少人是太后的眼线
“臣已经太老了老的不止臣年已六十五岁,老的是臣只能看到时代,却己跟不上时代。”
翁同龢舞台出一副力不从心模样,他之所以会这么说,并不是说他不想主导变法维新,他又岂能不想主导此事甚至早在去年,打出诸如洋务之类的牌时,他所想的便是以已为主导,现在提出这变法维新,自然也是要获得主导权,而在这朝中,谁的威胁最大,莫过于他的死对头李鸿章,他现在的以退为进,与其说是退,倒不是说是去阻死李鸿章可能获得的主导权,毕竟那李合肥私下里谈着、行着变法,已经多年了,他又焉能不想变法。
可对于翁同龢来说,这变法维新不仅仅只是让自己功成名就的一个招牌,同样也是树立皇上权威的招牌。
“前一阵子臣向皇上介绍的泰西策,皇上也看了,不知皇上以为此书如何”
翁同龢的话,让光绪一愣,难道他连忙拿起书说道。
“翁师傅说的可是这唐浩然,此子西学洋才着实了得,能著成此书者,着实不简单,连外国公使都加以称赞者,此书又岂会有差”
这本书确实不错,每一次看到这本书,光绪都能从中悟到一丝道理权力看着泰西的皇上在贤臣的辅佐下,力挽狂澜,重振家国雄风一幕,他内心中对权力的渴望便更加强烈了。
“唐浩然虽然年青,但其西学洋才确实了得,其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幕中时,不过数月间,便为湖北开得年入数百万两之财源,且其于泰西策内,对殖产、办学以至练兵,皆多加评述,即便是洋人公使,亦为之叹奇,言本国之专者亦不能极,其才可想而言。虽唐浩然非进士出身,国朝学问亦是一般,但其洋才却远非他人所及,臣愿冒死荐唐浩然入朝,为皇上效力”
那日唐浩然的那篇日本变政考以及于翁府中同其的一番长谈,算是敲开了翁同龢的门,不仅仅是因为他视皇上为半子,更重要的是,在翁同龢看来,于朝中、甚至于国内毫无根基的唐浩然,无论如何都翻不出他的掌握,现在其与说是推荐唐浩然,倒不是说是翁同龢是在为将来全面掌握变法维新之权所作的准备,至于唐浩然,不过只是在一旁出谋划策,至多是试以推行罢了,总归,到最后所有的这一切还是他翁同龢所主导的,
“唐浩然”
光绪微微点头,没有说话。他紧咬着嘴角,向远方望去。养心殿中,并没有好的视野,好的视野,有赖于当国者的想象。养心殿西暖阁里有一副对联,忽然从他心中冒起,那是:
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作为皇帝,天下已经以一人奉他了,但是,天下已经濒临绝境,如何治天下,他感到责任愈来愈重了。而更重要的是,在这紫禁城中,又有多少人真正视他为皇帝想到那日的噩梦,光绪的心头一沉,看着翁同龢问道。
“翁师傅,那唐浩然现在身在于何处”
主角的雄起,这是一个问题,无语之所以加以铺垫,是因为清廷不可能因为一书一言,而委其要差,一省巡抚之位,岂是一言所能相授所以,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主角出仕为官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的背后,同样还有光绪的心境变化。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第34章革命
院内,青灰砖墙在月光下显得有些幽静,四处生长的藤蔓攀爬著青灰色的砖墙,有些藤蔓依还是副冬枯模样,有些藤蔓却抽出的细小的绿叶在月光下生机盎然地迎夜风微微摇曳著。
谭嗣同独自在院子里面缓缓的散着步。偶尔他会驻足长立,神情却是莫名的茫然。他手握着一柄长剑,迎着天幕中的月色,静静的打量着星空。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在念出这首诗,那种因身薄无力之感的叹息,却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可笑,那些应试举子,有几人不是怀揣着“一朝登龙门,货卖帝王家”的想法,他们又有几人会心怀反满之心。
读书人千百年的风骨,又到了什么地方
难道都让满清的斩尽了吗
天下如此乱局,国家如此衰微,满洲人又岂会在意满汉之见至今未化,其自然不可能依靠汉族维新变法,这国家的将来那满洲人又怎么可能在意
国家这沉沉不见将来的局面,又如何能解
非得革命打倒这满清不可
想到此处,谭嗣同低喝一声,拔剑而舞
那剑不过是方才舞起,就听见旁边传来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