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865(1 / 1)

艘装甲航空母舰和2艘中型航空母舰。即使有质量优势,但是兵力数量的劣势可是有点大啊

在未来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国肯定会继续扩充航母舰队,根据华夏的情报,仅仅德国就会在未来3年之内开工5到7艘航空母舰,这些航空母舰未必都是像毛奇级那样的装甲航母。但是依然可以让德国人的航空母舰力量增加5成以上,而作为德国人的重要盟友。奥匈帝国在未来3年里也将开工2到3艘。这样一来的话,同盟国努把力的话会所不定在能达到20艘各种航空母舰的规模。表的协约国同样不甘示弱。

美国政fu已经通过了未来3年海军发展的第一期计划,罗斯福表示美国海军至少将再开工6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其规模甚至比德国人都略大。而英国人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是余威尚在,咬牙表示将开工2到3艘航空母舰。这样一来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在开战的时候都能有将近20艘各种航空母舰,而如果战争再3年之内爆发的话,那么华夏能入役的新型航母除了三艘cv02型三万吨级装甲航空母舰之外,将没有任何一艘新的大型航母可以服役这在杨用霖看来是无法忍受的。

“即使再开战的时候我们只有10艘航空母舰。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原因很简单,华夏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和协约国一起与德国人展开交战。我们和协约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紧密了,协约国的一些要求和我们的需要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而没有足够利益的战争是不应该爆发的。”徐杰再一次对杨用霖说道。

“您的意思我明白,您是打算在协约国和同盟国拼的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再加入战场或者说您在等协约国开出更高的价格你的选择和1战时美国的选择非常相似,您这种准备摘桃子的想法我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步了美国人的后尘的话,那么可就不好了,美国人最终参战了,但是他们参战的时间太晚了,当美国大兵踏上欧洲的土地时,德国人已经建立了稳固的优势。我们必须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杨用霖严肃的说道。

“说实话。德国人恐怕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希望在华夏参加战争的时候,他们已经建立起来了巩固的优势,然后逼迫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结果。但是可惜啊,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同盟国比1战前更强,但是他们却永远无法获得这样的机会了。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一次我们站在了协约国一边,第二,美国一开始就参战。即使德国人开始能占到一些优势,即使他们能把法国干掉,他们依然无法获得战争的胜利。从海军方面来说,德国人也许可以靠快速机群获得一些优势,但是他们本身也肯定要承受一定的损失。而一旦我们参战后,德国人必须两面作战,他们将比1战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处境还要困难,因为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公海舰队很难兼顾两端。”徐杰不以为意的说道。

“而从战术角度来看,我认为,我们现在集中力量建造cv03型舰队航母对未来战争更加有利。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确认两点,第一点是我们参战的时间至少在4到5年后我们准备的时间更充分。而第二点则是,如果我们能在参战前积攒出来一支足够精锐的舰队的话,那么质量上的优势会让我们的损失率明显低于对手。我们甚至可以依然在战争期间开工cv03或者cv02型航空母舰这种建造周期比较长的战舰来稳步提升我们的力量。对于航空母舰这种珍贵的战略兵器来说,前期的积累比战时的大量生产有的时候更加重要。”

“也许在战争时期我们依然需要补充大量易于生产的航空母舰,但是其核心依然会是我们在战前积累的高质量航空母舰和战争中补充的装甲航母。我试图建立一种良性的舰队力量增长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的代价就是你所说的空窗期,不过我认为和即将获得的好处相比,这种空窗期是可以容忍的。”徐杰耐心的给杨用霖解释道。

这个位面华夏和协约国对抗的是实力与自己相近的同盟国,德国的工业产能同样巨大。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德国人也可以像美国那样爆航空母舰,如果大家都是同质化生产类似的武器的话,那么结果就只能是一场场惨烈的消耗战,而如果你要想拥有比对方还要好的武器的话,那么就必须付出时间的代价。航空母舰超长的建造周期使得建造者必须慎重。因为这不是用流水线就能产出来的。谁都认识到对于主力舰这种昂贵的战舰必须精雕细作,而这样的行为只能在战前完成。而一旦开战后。各国多不可避免的生产一些周期短但是容易损失的战舰,而这些战舰完全有可能会在一场海战中损受多。从而造成了供应小于损耗的不利情况。而徐杰的做法就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战前充分生产优质航母,来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舰队基数,然后在战斗中同时生产优质航母和量产型航母来稳步提高舰队的实力。这是避免战斗进入恶性消耗战的唯一办法

其实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这个位面,其它国家也有这样的想法,比如说历史上英国人在完工6艘2万吨出头的装甲航空母舰后又开始搞鹰2级航空母舰,以及后来未实现的马耳他级航空母舰,而美国人一边生产着埃塞克斯作为舰队主力,一边用独立级轻型航母弥补舰队数量还一边慢慢造着中途岛级航空母舰。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大国们都会为战争结束后做一些准备。而这个位面德国人新造的4万吨级航母的初衷其实和徐杰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华夏的准备时间更长,技术更先进,威力也更加强悍

“但是我们不可能只生产舰队航母,运输船队的护航、反潜以及对地支援都需要更多的舰载机,有的时候用舰队航母执行这些任务并不经济,我们总不能为每一个运输船队都配一艘舰队航母吧而且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战斗机航空母舰。美国人生产的轻型航母就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他们用轻巡洋舰的船体改装航母,然后让他们为舰队提供保护伞。”杨用霖说道。

“这个问题啊,我其实想说,既然美国人都已经提供了这些廉价的护航航母和轻型航母了,那么为何我们还要建造呢华夏舰队要么不参战,一旦参战我们就必须作为整个印度洋战区海上力量的主导者。这些轻型航母交给美国人和英国人建造吧。当然,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准备一些也可以,但是绝对不是现在。至于说中型量产航母,我们现在也可以做准备,我想我们原来探讨的量产航母方案应该已经成熟了吧。但是先不要生产。一切力量先把未来的cv03计划做好再说。”徐杰很少见的驳回了杨用霖的建议。现在他就是想赶紧把4万吨级的航母建造完成再说。至少六艘,如果还有时间的话。那就8艘如果华夏参战的时候能有8艘3万吨级航母和6艘4万吨级以上航母的话,那么华夏就足够应对任何情况,不要忘了,这纸空母舰部队的力量可比历史上莱特湾海战中美国航空母舰编队都要强大

其实有些话,徐杰还没说出来,那就是,徐杰巴不得协约国和同盟国拼的惨一些,协约国海军打的越惨,越能体现出华夏的重要性。华夏才能用美英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毕竟现在大家是盟友,战争结束后是不是盟友可就难说了,从历史上看,2战结束没多久,美国为首的西方就和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展开了冷战。而从这个位面上来看,1战的时候华夏和德国还是准盟友关系,而1战结束后,华夏就逐渐和协约国靠拢。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难说华夏会不会重新和德国走到一起,如果说华夏希望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的话,那么华夏还是希望德国能有一些实力的,毕竟一个同时处于英法俄三国包围中的有实力的德国不会对华夏造成威胁却可以帮助华夏牵制欧洲的其它力量。

研究战略犹如下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庸手,走一步看三步是高人,而从开始直接看到结尾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在2战还未结束之前,华夏就已经想好了未来世界的局势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这不能怪华夏过早的和美国人勾心斗角,因为就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已经开始挖华夏的墙角了,而这第一铲子瞄准的就是俄国刚刚和华夏一起在中东和德国人打了一仗的俄国

俄团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用精彩来形容,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挡住了奥匈军团5个师的攻击,为华夏的反击赢得了时间,美英等国不得不承认,如果俄国人能获得和美英一样的装备和补给的话,那么,他们的表现甚至比美英部队都强,“俄国士兵是这个世界是最优秀的基层士兵,他们视死如归,勇气上让人无从挑剔,他们有一种英美士兵都没有的牺牲精神。“巴顿将军曾经这样评价俄国士兵。而正式因为这一点,俄国人有了被拉拢的价值就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人就开始和俄国政fu进行接触而现在已经到了高层接触的阶段

第一千三百七十章更好的选择

“其实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美国更希望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强大的俄国,我们之间其实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因为我们两国距离太远了。却可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照顾彼此的利益,美利坚合众国的实力范围在美洲,而贵国的实力范围应该是在东欧和小亚细亚以及中亚。贵国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顶尖的强国,而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沦落到了现在的程度,难道贵国就不想恢复当年的荣光吗华夏需要的只是贵国的士兵,他们被充作炮灰消耗在战场上,用俄国官兵的鲜血换取华夏的利益。而美国则不同,美国和盟友希望俄国能够强大起来。”化名伊文的美国特使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栋别墅中侃侃而谈,而他对面的科尔尼科夫元帅似乎对此深表赞同,后者在不断的点头。

不得不说这位能言善辩的美国特使给科尔尼科夫元帅勾画出来的蓝图确实很吸引人。他让这位经历了一战和国内战争的将军看到了俄国复兴的希望。按照这位美国代表所说,如果俄国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站到协约国一边,注意是协约国,而不是协约国和华夏这一点是有区别的那么在战争胜利后,俄国可以收复包括乌克兰、外高加索、波罗的海沿岸甚至是原来的波兰部分地区这样的话,沙俄时代的俄国欧洲部分就可以恢复,而其中一些被占领土经过德国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工业或者农业基地,如果美国人所描绘的蓝图能实现的话,那么俄国将重新变成一个二等强国,仅次于华夏和美国的存在

但是画出来的饼毕竟不能当饭吃美国人到底能给俄国一个什么条件呢他们的承诺到底能履行到什么程度呢老实说华夏给出价码确实不如美国人给出的多,他们只同意俄国收回高加索和东乌克兰,而波罗的海沿岸以及波兰地区是不行的。而美国人不一样,看样子美国人准备让俄国的西部疆域恢复到1战开始前的样子,甚至更多但是问题是,美国人凭什么兑现对俄国的承诺俄国和美国并不接壤,俄国西边是德国及其盟友,除了摩尔曼斯克之外,俄国根本无法和协约国交流,而北极航线也时刻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如果同盟国向掐断的话,俄国一点办法也没有。至于通过华夏吗科尔尼科夫可不认为华夏会容忍俄国和美国人走的太近,毕竟华夏和美国是盟友的同时还是潜在竞争对手。

似乎看出了俄国人的担忧和怀疑,伊文笑了笑拿出一份文件说道:“这是我国和华夏刚刚达成的协议,我们出口贵国的产品可以通过华夏的铁路进行运输,内容涵盖了包括从机械设备、物资、能源和粮食等等多个方面。华夏没有理由阻止美利坚合众国与俄国之间的联系。毕竟我们是盟友,华夏需要依靠美国。在未来的一年里,华夏给我们的运输配额大概在50万吨左右。仅仅是美国运往贵国的。贵国出口我国的物资另算。”

这份协议的说服力比伊文刚才的话加到一起还管用。科尔尼科夫在自己看了协议之后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美国人不是欺骗自己,至少现在是这样,而如果这份协议属实的话,那么俄国就可以从美国获得许多他们无法生产也无法轻易从别国获得的机械设备。不得不说,伊文和他身后的美国政府已经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了科尔尼科夫的初步信任。没有人会推掉送上门来的好处。尤其是现在只能用混日子来形容的俄国政府。虽然俄国曾经的辉煌已经远去,但是他的继任者们依然想重振往日的雄风。

“你居然同意了美国人对俄国的援助”当彭毅得到消息后曾经十分震惊徐杰的选择,美国人的心思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华夏这样做不是帮助美国人挖自己的墙角吗徐杰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美国人愿意花钱我们为何不帮他以俄国人现在的力量想要在2战中牵扯同盟国的军力根本不可能,现在的俄国太弱了,甚至连作为一枚棋子都很勉强。我们试图重新武装俄国人,但是后来发现仅仅靠输血式的武装对战局的影响很小,这样组建起来的俄军最多只能再战役层次发挥作用,想要独挡一面根本不可能。俄国需要一定的力量,需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这是必须的,无论是华夏也好还是美国也好,总要有一个人来出钱。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出钱了,俄国人不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