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人提前打出了手中为数不多的几张王牌,加仑将军还是很满意的。不过即使有空军加入,加仑将军依然不向放弃这条防线,他还准备了一个后手呢“现在施拉格的部队相对比较集中,正面一直保持4个营左右的兵力用于攻坚,这次对方有空军援助,单纯依靠防线无法阻止对手的攻击。所以我打算在对方劈入阵地并且开始向纵深发展的时候,用装甲部队从两翼对他们的两翼展开攻击。他们的坦克数量不是很足,中路比较多,两翼比较少,这是一个机会”
毕竟工事在坚固也挡不住飞机扔下的250kg的炸弹上百公斤的炸药在附近爆炸,除了钢筋混凝土掩体有可能挡住之外,其它的一切灰灰,在地面的引导下,奥匈帝国装备的ju88和ju90两种轰炸机轮番俯冲投弹,将几十吨炸弹倾泻在狭窄的正面上,炸弹掀起的浮土几乎将整个地表外贸都改变了。炸弹爆炸后形成的深坑密密麻麻的分布在目标区域,再配合远程火炮的打击,短短十多分钟内就将目标区域的火炮和机枪毁伤5成左右,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防线立即处于崩溃的边缘。而随后等待俄军的是奥匈帝国新的一轮攻击。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宿敌3
空中的飞机刚刚撤离,炸弹爆炸产生的硝烟还未散去,拿着冲锋枪的奥匈士兵就在坦克和突击炮的掩护下冲向远处的战壕,然后用冲锋枪逐一清理在刚才的轰炸中被打的七荤八素的俄国官兵,不少俄国士兵甚至还没能睁开被血水糊住的双眼就被密集的子弹打成筛子。而无论是威力巨大的90高炮还是部署在反斜面阵地的迫击炮,在刚才的空袭中都损失惨重,为了保证攻击的准确性,奥地利人的轰炸机一般都在300米左右才投弹,大角度俯冲在低空扔下炸弹精度足够高,而炸弹巨大的爆炸力也足够弥补精度上的些许误差,一个个呈放射性的土坑取代了刚才还在耀武扬威的炮位。拦路虎已经被除去,胜利的大门向奥匈军团敞开
“终于走了,该我们上场了,希望奥地利人的装甲部队能比他们的步兵强一些。”奥匈空军撤离战场,地面的步兵再次上场,而俄国装甲部队也将开始他们的第一次战场秀奥地利人可以再预设阵地上挖个坑把战车藏起来,俄国人自然也可以依靠地形地势和适当的伪装来躲避对方的空中侦查。而当滚滚浓烟从战线右侧腾起的时候,施拉格感到自己的心脏都差点罢工了
此时俄国装甲部队的战刀只刺向对方最为虚弱的侧翼,对方抓的时间真是太准了,防线正面刚刚突破,部队正在向纵深发展。伴随着步兵的前进。后续的炮兵和各种武器也需要跟进,此时的情况很有点半渡而击之的意味。而进攻部队的装甲力量主要集中在中间,因为那里有最为关键的两个支持点。即使被炸过了,单纯靠步兵也很难拿下,可以想象此时奥匈军团面对突然来袭的部队是最脆弱的时候,两翼的部队根本无法抵御,中间的装甲部队没有重整的时间。加仑这一刀就砍在了施拉格的软肋上
看着远处装甲部队掀起的烟尘和望远镜中有些讲慌失措的奥匈军团,加仑将军的嘴角不由的冷出一丝残忍的笑容。“还是不长进啊,就这么赢了”话语中充满了一丝对对方的嘲讽。如果这一招打实了的话,一下损失4个营的兵力的话。那么奥匈军团恐怕再打下去也还是力不从心了吧。
“将军,我的波西米亚师还有足够的装甲预备队,看规模这支坦克部队的不过是50辆上下,配合各种自行火炮挡住问题不大。”在关键时刻。家底厚实的吕贝宁说话还是很有底气的,虽然在此之前,千里迢迢赶来的吕贝宁刚刚为别人当了一次枪,但是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很有担当的。
于是乎,刚刚投入战场的波西米亚师再一次将奥匈军团从危机的边缘拉了回来。2个坦克连和1个坦克歼击车连迅速投入战场,从侧翼威胁正在狂飙突进的俄国装甲部队。“攻击他们的步兵和伴随的火炮,不要理会坦克”侧翼突然出现的威胁让负责指挥装甲部队的科涅夫心中一惊,一支和自己规模相当的装甲部队犹如一只猛虎一般随时会上来掐断自己的脖子。这实在是太恐怖了。不过很快,科涅夫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在奥匈军团不可思议的目光下,这支俄国装甲部队犹如一柄长剑一般继续刺向奥匈部队脆弱的侧翼。
吕贝宁的援兵距离战场还是有些远。最终在增援抵达之前,俄国人的坦克终于冲了过去,在几百米的距离上坦克炮和大口径的嘶吼犹如死神的镰刀一般快速收割着进攻者的生命。猛烈的平射火力和机枪交织成的火网如同潮水一般涌向没有任何依托的奥匈部队侧翼。士兵们一边徒劳的用手中的武器反击着,一边试图把自己狠狠的摁进土里。运气好点的可以跳到一段残破的堑壕或者弹坑中避难,而运气不好的则直接被打成一团血雾。
侧翼的奥匈部队竭尽全力来阻挡这些杀神,甚至将榴弹炮和步兵炮拉平。但是可惜的是。过低的初速还是让穿甲弹的威力大减。而且每门火炮的穿甲弹数量极少。刚才在对付掩体的时候已经用掉一些。不过少量的大口径穿甲弹还是给俄国坦克造成了一定伤害,即使不能击穿装甲。但是猛烈撞击造成的背板崩裂依然会伤害到坦克坐舱中的人员。不过这些最多以连为单位的凌乱反击依然无法组织俄国坦克军团的攻击,在损失了几辆坦克之后,俄国装甲部队犹如热刀切黄油一般轻易的洞穿了对方的侧翼,并且混乱的战场中追亡逐北。
这个宝贵的机会被直觉敏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