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00(1 / 2)

的,不过那个计划只能用来对付装甲巡洋舰,并不适合进入战列线战斗。因为它的防护有些脆弱,而我这回拿出的方案将是一种快速战列舰的方案,它的航速介于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之间,拥有战列舰级别的火力和防护。”严博勋开门见山的说道。

“那么这种新式战舰的航速到地有多高呢”提尔皮茨问道。

“比战列舰快上2到3节,比战列巡洋舰慢2节左右。不过这只是估计,我的原则是能在战场情况不利的情况下顺利撤离,这就是航速的意义,比如说碰上对方的战列舰主力,而遇上战列巡洋舰的话,则是以消灭为主,当然,如果对方扭头就跑的话,那是没有办法的。”严博勋解释道。

“一般而言,这样的战舰是作为前卫和侦察单位使用,而在决战阶段则是用于强占阵位和作为机动兵力。而不是像战列巡洋舰那样只能对付装甲巡洋舰等非主力战舰。”严博勋补充道。

“这样的理念看样子很不错。那么它的火力和防护到地如何呢相对于潜在的敌人,德意志帝国的每一艘主力舰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源,他必须同时拥有足够的火力和优秀的防护力。”提尔皮茨问道。

“这级战舰将继续使用3联装炮塔和中轴布局的设计理念。使用长艏楼设计,船首呈背负式安装2座三联装主炮,而船尾则是一座三联转主炮,火炮口径12寸,装甲防护几乎等同于在贵国建造的战列舰,航速高达23节以上。因为动力系统的增强,改型战舰的吨位接近于已经开工的战列舰。”严博勋说道。

“总体性能很不错,但是这艘船的稳性和重心可能会有些偏高。贵国在我国订购的两艘战列舰的模型在进行水池实验的时候发现船首的重量有些高,一方面是因为船体前部的重量有些大,两座炮塔和长艏楼,而且要拉开两座炮塔的间距防备连锁损失,所以在两座炮塔之间加上了一个辅机舱。这样的重量有些头重脚轻,不过好在原有的战列舰后部还有两座炮塔,而且上层建筑后移,而且采用了更稳定的方形尾,所以平衡了前面过大的重量。但是现在这艘战舰的稳定和重心问题怎么解决”提尔皮茨不愧是公海舰队的掌门人,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严博勋计划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这时,严博勋也有些傻了。倒不是说严博勋水平不行,而是说这个计划自己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不少东西都不是自己亲自搞的,只不过在徐杰的推动下这个计划得以延续,自己手头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论证这个问题,而严博勋也不敢轻易的下结论,来说这个计划到地有没有问题。所以大脑短时间内有孝木。

不过严博勋可不是初出茅庐的菜鸟,他知道此时最需要什么,首相,不能承认自己的计划有问题,如果承认了,这对于自己的和华夏设计院的信誉绝对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打死不能承认但是又不能无视这个警告,毕竟这东西是要自己用的,要是出了问题,严博勋可是吃不了兜着走,面对这样的困境,严博勋决定这样去做。

昨天的订阅骤减啊,居然仅仅是前天的三分之一不到作者心里哇凉哇凉的啊。

第五百二十三章火炮后置怎么样

“这个可能和双方的实验环境不同有些关系,贵国的战场是北海和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而我们的战场则是在远东的近海,最远不过是南海。双方对适航性的要求会有一定差异。不过为了谨慎起见,我们可以重新考虑战舰的重量分配和进行相关实验。“严博勋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我会安排鲁登道夫哈克先生和您一起重新评估这艘战舰。”提尔皮茨也知道对方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自己的意见,再去争论对与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双方代表的是华夏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颜面还是很重要的。

随后,严博勋在一天内就将这次会谈中并不算好的插曲整理出来然后通过电报发给了远在北京的徐杰,在信中,严博勋对徐杰的“创意”表示了相当的不满,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要么增加重量,比如说采用平甲板,或者说将武备降低,要么将两座前炮塔之间的辅机舱取消,总之,不管用哪种方案,都要重新设计。而增加重量无疑是最好的方法。简单,而且工作量很低。预计这艘快速战列舰最终的重量将到2万2前吨。

“该死的。当年维内托也是这样这样布局的吗,怎么就会出这么一件事黎塞留号也是主炮前置吗,炮塔之间也塞进去了一个柴油机舱,怎么到了我这里,就会出事呢”徐杰心中相当的郁闷啊。当然了,徐杰选择性的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维内托级的两座主炮塔距离非常近,比如说黎塞留采用的是平甲板设计,而不是只有艏楼,再比如说,徐杰这艘战舰扣吨位现在有点严重。

在2周后,严博勋的电报又一次放在了徐杰的桌子上,而这回的电报上则说明了原版战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特别严重。如果仅仅是在近海作战,这样的问题倒也没什么,但是如果在较高海况下作战的话,战舰埋首现象会比较严重,因为船前部重量过高,船首恢复会比较慢,而且火炮极易进水,尤其是第一座炮塔。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加高炮位,但是随之又会带来中心过高。稳性下降的问题。到底是凑合还是大改。需要徐杰定夺。

如果华夏海军还是在近海作战的话。徐杰估计也就同意小改一下就行了,但是考虑到,今后华夏海军要在南海的另一端和强大的俄国舰队交战,那么就必须考虑适航性。按理说直接增加吨位最简单。但是徐杰还想在国内建造一艘。而国内的造船厂对战舰的吨位要求还是很苛刻的,吨位最多不能超过2万1千吨,如果要在国内造,那就必须限制吨位。

不得不说,徐杰要求的有点多了,拥有战列舰的吨位和较高的航速,还要保证炮塔之间的距离,吨位还要尽量压缩,要知道。1战是的德国战列巡洋舰吕措夫号装备了8门12寸炮吨位就到了2万6千多吨,虽然,自己的新式战舰动力连吕措夫的一半正常功率都没有,虽然自己的3联炮塔更加节省重量。防护也没有吕措夫好,但是直接压了5000吨。还是有些过分。

徐杰这时候发现自己有些贪心了,就像葛朗台对自己的每一个金币都看的死死的一样。徐杰对战舰的吨位和性能也是相当苛求的。中轴布局不能改,3联炮塔9门炮不能少,炮塔之间的距离要保持这也是一定的,防护和航速,削减哪一项都是徐杰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乎问题陷入了一个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