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28(2 / 2)

张苍自思,亦是觉得老夫人说的有道理,遂思量之后,决定来找陆言商量一下,尽快将婚事办了,也算是圆了老人家的念想。

倒是陆言听罢此话,心中怏怏难决,“师傅,如今帝国虽无外患,却有内忧,我已经禀明王上前往泗水郡调粮了。”

“我和文儿的婚事,要不然在等些时日如何等到多郡的事宜解决,我自会向文儿说明。”陆言面色难堪的说道。

张苍亦是点头,他身为御史,岂不知如今局势,虽是灾年,但征召民夫不断,修仙宫招徭役,因为一本书又要出兵匈奴,国家内忧实在严重。

今听闻陆言如此说,张苍心中亦是同情,“陆夫人那边我会好好商量一番,文儿通情达理,亦是明白你的苦心,你且忙吧。”

“多谢师傅谅解徒儿。”陆言立即躬身行大礼,以表自身尊师之意。

张苍慌忙扶起陆言,恰巧陈平进来,见到陆言为张苍行礼,不觉有些惊讶,“侯爵为三公行礼,倒也少见,张老此来所谓何事”

“原来是陈博士,我多日未见子玉,今特来看看,你若有事,你们先聊,我就先离开了。”张苍笑着说道,同时向着府外走去。

陆言有些皱眉的看着陈平,“先生少些痞性,他毕竟是我的师傅,还是多些尊重好些。”言语中略有责备。

陈平故作慌忙行礼,随即在旁边坐下,“侯爷啊,我听闻你要前往泗水郡,此事不妥啊”

“有何不妥”陆言不如陈平考虑周全,有些疑惑的问道。

“如今扶苏公子每日练兵,虽说是来年开春,就目前开看,秋末就有可能出兵,你若再去泗水郡,朝中肱骨唯有李斯和赵高,国将乱也。”

“李斯为官几十余载,很是圆滑,而赵高伺候嬴政,又有十几载,深谙帝心,而且卢生等人皆在朝中,你若离开咸阳,怕是这帝国的天要变啊,侯爷因为一个泗水郡,却丢了一个秦帝国啊。”陈平言语间略显担忧的说道。

陆言本就没有陈平考虑周到,听到陈平如此说,心中亦是觉得有理,可转念一想,除了自己根本就没有合适的人前往泗水郡。

“那泗水郡何人能胜任若是此郡不治理好,恐怕帝国之乱先由此郡开始,相国久居咸阳,定然不肯前去,而且官位不大,不足以慰民心。”

陆言话罢,有些无奈的坐在一旁,稍微抿了口温茶,“哎,侯爷所言甚是,如今果然难以解决啊。”

“我前往泗水郡的时候,你好好管理学宫,另外在众多的博士中,唯有叔孙通可用,你若是有时间便通知公子将闾,将公子高的师傅周仆射调往学宫,之后举荐叔孙通,到时候学宫中的周青臣我自有办法收拾他。”陆言眼神微冷的说道。

帝国昌盛的时候,留着周青臣倒也没有什么,如今帝国将危,这种溜须拍马的官员还是解决了好。

陈平受陆言安排,也就不再多说,随即起身告辞,剩下陆言独自一人,随即将茶饮尽,然后又派人通知胡亥公子和英布,让他们做好准备,择日前往泗水郡。

第267章淮阴县韩信受辱

英布得令心中自然无限欣喜,身为武将,整日待在学宫亦是无聊,今闻随陆言前往泗水郡,也算是出去游历一番。

唯有那胡亥公子,听闻此事心中烦闷,留在咸阳来往于学宫与望夷宫不胜快活,偏偏却要赶往泗水县,做这些苦差事。

陆言心知胡亥公子脾性,便将诸事放下,亲自来请,这才使得胡亥心中稍显宽慰,于是乎,三人秋末便向着泗水郡赶去。

泗水郡地处东南,今江浙地界,当时并不算繁华,又加上此次蝗灾,使得郡中灾民随处可见,路旁尽是白骨森森。

而自从陆言离开咸阳之后,扶苏受命训练士卒,大权旁落到李斯手中,遂与赵高通谋,只顾享乐,至于嬴政,完全由卢生谄谀,这亦是陆言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

咸阳朝政暂且不提,且说陆言等人一路由三川、碭郡,直接来到泗水郡,郡县之中虽有房屋,但多是破旧不堪,无人居住之所。

原来不知是谁误传谣言,说是赢秦已经放弃泗水郡,不再运粮救济泗水郡灾民,因此使得许多百姓,舍弃房屋,迁往其他郡县。

陆言所过皆用钱粮安慰助民,告知他们并无此事,方才稳住部分想要迁往他处的居民,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来到泗水郡,陆言忽又想起淮阴县,此乃泗水最大的县城,韩信葬母之事已经过去多日,亦是不知韩信过得如何,便想着前去探望。

便在泗水郡边境与英布道别,让英布前往周边诸郡借粮,若是不借,直接通禀咸阳廷尉司审讯,亦或是押往当地郡牢之中。

英布平生莽撞,最喜这种惩办官吏的事情,因而爽快答应,在泗水郡旁边与陆言作别,至于胡亥公子,虽然年龄和陆言相仿,但是这个心性还有待提高,陆言只得带在身旁,以免又惹出诸多是非来。

陆言安排好诸事便启程前往淮阴县,而如今的韩信生活并不如从前那般快意,当日陆言虽然留下许多钱财。

但此事所知者甚多,众人都贪恋韩信家中钱财,毕竟一个丧母的独身,有何可惧,且韩信当日不过十七八岁,无牵无挂。

因此淮阴县地痞趁着韩信熟睡家中,竟将其诸多财物掳去,财物流出,大家皆知此乃平南侯所赐,但是大家却都不言。

当时的陆言已经回到咸阳,而淮阴县令又被调离,韩信独在淮阴县之中当真是举目无亲,虽然知道钱财是被地痞所盗取,只得忍气吞声。

经此劫难,韩信家中霎时间一贫如洗,唯有腰间玉佩与背上长剑,而韩信从小无地,不知耕种,只得略制鱼钩,在本县郊区捕鱼为生。

诸位试想,每日钓鱼如何能够充饥,此种技艺虽然简单,但终究不是长久之法,饥寒不定,温饱难说。

然世间总有善人,河流下游有诸多漂母,为富人清洗衣物,见到上流巨石上终日蹲坐一少年钓鱼充饥,只觉可笑,唯有一慈眉善目老妇,亦是乡中漂母,见到韩信如此,心中却觉得可怜。

于是乎,此漂母每日清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