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伯涛就住在府衙边上,他那儿的热闹在府衙后花园的二层小楼亦是看的清清楚楚,看的阮大铖亦是禁不住把他那曹操胡子翘了起来,不屑的哼哼道。
“今日倒是多谢阮翁帮宋某这个大忙,不然的话要让这群安庆士绅下水,可非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
名头不好也是有名气,就像后世的凤姨,芙蓉阿姨似得,而且阮大铖人品不咋地,家道经营可非同一般,后来复社的活动银子就曾经一度依赖他,后来侯方域梳拢李香君,也是他暗地里掏的银子,算是江南有名的大富翁,他都毫不畏惧二十万两砸进去了,就算不齿他的人品,其他的安庆士族还是跟着他这个领头羊下水了。
算起来,阮大铖倒也算得上帮了宋青书一个大忙。
“呵呵,大帅客套了,这般大帅恐怕是真想带着那群伪君子蠢货发点财,否则的话,以大帅的身家,还用得着募集他们那几万来两拧在手里攥出水的小气钱”一说这,阮大铖又是满脸的不屑。
这倒是实话,宋青书如今身家比不得和珅,刘瑾,魏忠贤等狠人,可是二三百两银子还是拿的出的,真要用银子,晋商中一声招呼,恐怕千万两银子也是有的,完全够他在江南铺开摊子。
然而银子再多,也得人帮衬,这次还真是宋青书给江南士民,尤其是徽商的一个甜头,让安庆这些人当个榜样。
不过阮大铖会做人,他这一声暗地里奉承,依旧听的宋青书心头舒服,这人虽然墙头草,倒是算得上实在,不像别的士绅明面上和自己客客气气,暗地里张口就骂,恨不得标榜多么鄙夷自己一般,时不时的还装点清高。
而阮大铖,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他眼里只有利益,实力,放的下身段,懂得把人摆在自己同等重量甚至更高,这么说起来,倒是他更符合老子的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
欣赏,宋青书就也没有心思兜圈子了,品了口茶,开口直言道:“阮公这么千里迢迢从南京赶到这安庆,恐怕不止给宋某送银子这么简单吧”
“大帅慧眼”嘿嘿一笑,看清楚宋青书脾气,这阮大铖也痛快了起来。
“这次跟大帅合伙,倒是算得上意外收获,阮某倒也是受朋友所托,希望与大帅一会,不知道大帅肯赏这个了脸不”
这话听的宋青书倒是一愣神,鱼找鱼,虾找虾,阮大铖的朋友估计也不是什么好饼,可就算阮大铖跟自己也没交情,干嘛要拐弯抹角通过他来见自己
稍微矜持了下,思虑片刻,宋青书又是爽利的点了点头。
“何时何地”
“大帅果然痛快,三日后,潜山县,烟雨楼。”
这阮大铖又是笑着一拂掌,朗声说起来
第三百六十七章庐凤总督
就跟后世做微商似得,这年头卖东西卖的也不是个商品,就是个人脉,这三天时间阮大铖也没走,在安庆陪着宋青书,渠伯涛布置生意,现在他才算是知道这货在这个时代的能量。
虽然也打起了茶,盐的主意,可宋青书最赚钱的生意还是代县的草原皮货还有棉布成衣,都说江南燥热,后世宋青书可知道有东北的同学到南方冻成狗的经历,至少在淮河以南的大别山,安庆城,冬天都是下雪的,而且南方大户人家比北方还要多,市场也大。
可把经过鞣制上等的皮大衣卖到这些家族可不容易,不少家早就有了经年合作的裁缝,从辽东批来皮子自己制作,这些子个江南世家讲究的就是个世家贵族风范,哪怕多花钱也无所谓,轻易不会认同外来产品。
代县的轻工业产品除了肥皂之外,其他的也多是在江北打转,可这两天凭着阮大铖的牵头,渠伯涛一举就签下了四五笔大订单,总额在十万两以上,利润至少有一半多,而票号亦是铺开了,在安庆城连续开了三个铺面,江南经商之风尤其厚重,不少人也需要去北地做生意以及当官,求学,至于外地来的商人需要贷款的更多了。
也是阮大铖牵头,票号同样收到了几十万两存款用来异地存取,算是开了个好头,只不过贷款速度还是有点慢。
然而令宋青书感到意外的是,对于自己这不看名气,只看抵押物,在这个时代有点赚钱眼里一般不近人情的规矩,阮大铖居然超乎一般的认同,倒是让宋青书大起知己之感。
其实宋青书不知道,阮大铖这见识也是大环境影响。
后世流行经济全球化这个词,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从明朝就开始了,中国不是产银国,可白银却逐渐代替了铜钱成为主要货币,这些白银哪儿来的绝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贸易,从日本,从美洲来的。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实际上中国也成了最大受益国之一,超过一半美洲来的白银通过银丝贸易尽入中国,江南市场经济因此得到极大的刺激与发展,市镇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可就是因为如此,当世界级别经济危机时候,哪怕小农经济的大明朝也摆脱不了影响。
从万历末年开始,这场经济危机已经显露出了端倪,葡萄牙西班牙垄断了快一个世纪的新大陆海上贸易,遭到了英国等新兴海上强国的挑战,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动摇,尤其是公元一五八八年,英西大海战,西班牙称霸大西洋的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造成了美洲航路上的护卫力量大减,海盗迎来了黄金时期,航路不安全,抵达亚洲马尼拉,流入中国的白银量直线下降。
钱袋子少了,万历皇帝拼命往下派矿监,拼命开挖白银储量,倒也算得上救市的举动吧,可惜中国银产量实在是太惨,折腾的天怒人怨十多年,也不过折腾出二百万两白银来,到了崇祯皇帝时候,因为白银不足,赋税取之东南,用之西北的政策已经半破产状态了,虽然酿成天下大乱的原因有很多,但经济危机也成为明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大方面的,与宋青书,阮大铖这些商人挂边的就是经济大萧条,阮大铖眼睁睁能看到苏湖,南京,浙江不知道多少名富一时的大商人破产,曾经万金难求的良田美宅如今仅仅千八百两,还无人问津,商业风险有多大阮大铖可知道的清清楚楚,尤其是金融业,今天腰缠万贯的财主明天就可能穷的要饭。
所以对宋青书这慎重的贷款政策,阮大铖是举双手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