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头他两个傻儿子更是忙的手慌脚乱,笨笨卡卡的一整天也没拼好一辆自行车,气的他们生产队长上冷着脸上去就是十几鞭子,当天的工资就扣没了。
幸好这地方早晚两顿饭都是公家管,一直干到太阳落山,第一天的上工才算结束。
挤在狭窄还一股脚臭味的工场宿舍,季老牛又是把他俩傻儿子好顿批,扬言再干不好直接把他们赶出家门云云。
一晚上几乎都没睡好,爷三儿笨拙的聚在一起研究着,这个什么自动驴还有缝纫机,究竟该怎么拼才对
一转眼就是一个月过去了,被生活逼到死角,季家这爷仨居然被生生逼成了技术骨干,如今季老牛熟练的一天已经可以拼好十台缝纫机了,这季家俩哥俩一人也能组装好五台自行车,到了月末,冷了一个月脸的生产队长可算有了点好脸色,按照计件工资,扣除伙食住宿,一人发了八百来个铜钱,捧着黄橙橙的铜钱,季家爷仨个差不点没没感动地哭出来。
就在季家爷仨感激的一遍又一遍数着钱时候,忽然不知道,他们感激涕零给他们介绍工作的季小胖子,尚且满脸肉疼的一面走一面嘟囔着。
“大帅,这帮穷泥腿子,给口饭吃就不错了,干嘛还要给他们钱呢”
随手拎起一辆刚拼装好,崭新的自行车,宋青书却是笑了笑的蹬了两下脚蹬子,随口说道。
“你懂什么,这叫调集起生产积极性来”
“大帅说的极是”
还是没弄懂什么叫生产积极性,季小胖子依旧是一脸恍然大悟的模样,点头哈腰的应承着。
没再理会这货,宋青书满意的向外眺望了过去,不远处,自己新开的纺纱厂,上千男工手脚笨拙的用纺车从棉花上扯出一根根线,另一头,织布机咯吱咯吱的机械声中,工人们抱着成像新织出来的棉布忙忙碌碌的不断装着车,运往山里。
还有自行车,缝纫机,新的纺车,织布机源源不断的在这儿生产出来,印象中的轻工业基地,随着这第一批无产阶级工人,算是初步成型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大学副校长
算起来,宋青书绝对是黑心老板了。
没有保底工资,组装一台自行车或者一台缝纫机才十个铜钱,就算加上那头铸造场的原料费以及人工费,一台自行车的成本也还不到二百个铜钱,从代县批发出去,他就要二两,而这自行车被批发商卖到太原,蒲州,曲沃,洛阳,开封等北方大都市,一辆五两,十两都是被人疯抢,而且买到的人都是一副沾沾自喜的模样。
这玩意既能骑,又不吃草吃料,骑出去还有面子,可比养匹马养头驴合算多了。
相比之下一两银子相当于后世四百到六百块钱,还得自己交伙食费,给宋青书干活一天干十二个小时还没有休息的工人们一个月相当于才能拿二三百块钱,这真是比富士康还富士康,再扣工资,宋青书自己都感觉有些脸红了。
这崇祯六年的开春对于乞活军来说,发展的是相当可人,除了代县这头的轻工业基地初见雏形,代县本地的地主已经被宋青书忽悠的向资本家发展了,另一头,原平县的情况亦是同样可观。
一个冬天时间,点灯子是各种黑社会手段齐出,折腾的原平县那些元气大伤的地主们一共吐出了五百多顷土地,而去年收拢的那些饥民俘虏,一个冬天的乞活军认同教育,天天拿着宋青书的素描画像宣誓效忠的两万五千名饥民也被化成了十几个生产队,带着五千多头牛马回去开始了开荒。
这会可不仅仅是耕种地瓜土豆了,麦田的耕种面积占了一半多,毕竟人也不能老吃地瓜土豆活命,需要些精粮,而且挑了些旱地,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占了五十多顷,加上代县棉花种植的一百多顷,到了秋收,乞活军再也不愁生产原料了。
而且原平的垦荒与这个时代一切的生产方式都不同,不再是封建式地主与农民,而是类似后世的公司,每个生产队成员都是记工分每个月按劳分配开资的,理论上,他们都算是工人而不是农民。
这个,宋青书还是和晚清他特别崇拜的一个人物,实业救国的佼佼者张謇学来的。
张謇是晚清状元,从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实业救国,开创了第一批中国近代企业,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通海垦牧公司
当时张謇去上海筹款时候,发觉上海拉黄包车,推小车的都是来自海门,崇明等几个县的人,他们之所以不得不出苦力谋生,实在是因为家乡人多地少,无田可耕,怜悯心起,张謇就此起了开创一家垦牧公司的念头。
为此,他曾四次考察了范公堤外的荒滩,然后出资金承包,开垦了棉田二百万亩,养活人口一百多万人,尤其是他还把中国传统式小农生产转变成这种大规模资本性质集中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哪怕后世宋青书的时代,这家垦牧公司依旧在造福一方,这些还是宋青书在旅游通海垦牧公司张謇纪念馆时候看到的,如今就被他用上了。
虽然孙传庭又对他占着好田种棉花发出了一通不满。
三月,春耕结束之后,宋青书拼了这一冬天胜利的果实也到来了。
代县简直成了山西的小商品批发中心,从去年的瘟疫中缓过来,见识过了加多宝名头,四面八方的晋商聚拢在了代县,施天福曹三喜一下子成了晋商中数一数二的大人物,而且与在大同站稳脚跟的姜镶勾结,几趟去草原的商队又换来了不少马匹,原本有些商人仅仅是想要来看看,结果硬是掏银子连马一块买了,每天运货出代县的商队不计其数。
商品的种类也从成衣,鞋袜,肥皂,到自行车,牙刷,毛巾铁锅等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轻工业资本的特点就是投资小,见效快,如今是在代县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而且不仅仅是卖货,宋青书还收人,和宋青书合作的蒲州张家可不仅仅派张师定这个偏房远亲了,又换了个蒲州庆元堂的嫡系,据说还是当年首辅大学士张四维的孙子,一个叫张添礼的举人过来亲自和宋青书联络,蒲州张家额外又投入了十万两银子入股,不过这时候的加多宝股份可比以前值钱多了,十万两银子也不过让他们多获得了百分之五的股份。
另一个让宋青书感觉有些惊奇的商号也跑来合作了,这个商号叫六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