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51(2 / 2)

“将来大人发达了,记得我宋某就行”

可算是抱拳作别,走了几步,对这抱着盒子还没走的马茂才,宋青书又是最后重重挥了挥手,这才一头扎进了他的四轮马车中。

然而川剧中的变脸对宋青书来说真成小意思了,刚刚还满面依依惜别的不舍神情,跳上车之后,却迅速变成了一副笑脸,笑着骂了句:“傻鸟”

四轮马车里,洋和尚还哼哼唧唧的脑袋裹得跟印度阿三一样养着伤,采薇和李裹儿也是无奈的继续帮他校正经书,桌子的另一头,却放着个大盒子,宋青书喜笑颜开的打开之后,几乎和刚刚两枚印章一模一样的铜印章赫然出现在了他手里。

以这两个章为模子,宋青书早就复制出来两个,两颗大印在自己手里价值不大,可还回去,官府重新使用起来,这作用可就不小了

隐隐约约,大队伍中还能传出来宋青书得意的笑声。

原计划是一路向东去,入晋,可这一次,宋青书却是带着大军向西走,打着旗号去西面与神一元起义军汇合,直奔庆阳,带着一切人员撤离,早晨从延安府出发,傍晚,就到了洛水边,再往前走半天的功夫,就能抵达庆阳府华池县,然而大军,却是在这里停下了。

没了早晨那种轻浮放浪,宋青书这时候变得无比严肃,仅存的两千六百多骑兵几乎全都撒出去了,整个大队伍也是迅速坐着置换,快速分裂成了两波,骡车上的粮草物资被搬运了下来,转移到了单人推着的独轮车上。

大批的老弱被分离出去,宋青书的火枪兵都分出去了两千多,整整一万人剥离了队伍,绝大部分粮草物资亦是分了出去,仅仅留下够十几天的粮食,走了一天,队伍早就累的精疲力竭,可是在汾川水一战中,宋青书立下的威望,却让一句怨言都没有,推着沉重的车子,又是踏上了道路。

分完物资夜色已经深了,每百人打一盏灯笼,上百个灯笼行进在夜色中,宛若鬼火那样凄幽可怖。

“地图交给你,从这里出发,绕过延安府,在延长县附近等我在我回来之前,一定要打探清楚黄河渡口的位置,所过之处,如果暴露了行踪”

迟疑了一下,宋青书恶狠狠的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疤脸这货却是懒洋洋的抢过地图,不耐烦的嘀咕着:“放心好了,这事儿我比你熟”

目送着这家伙有些玩世不恭的骑上马,督着军向东北方向而去,迅速汇入了浓郁的夜色中,宋青书是由衷的松了口气。

这第一步,是迈出去了

第二天,把队列拉的松散了些,骡车上又装填上沙土,抢了渡船,宋青书又督着大军一头扎进了庆阳府境内,连续走了两天,方才抵达庆阳府华池县境内。

这大军一来,庆阳府华池县附近的村子可就倒了霉,也不管地主农户,一律被宋青书派出去的骑兵抓了回来,编入了自己队伍中,刚刚瘦了不少的大军,再一次肥大起来。

然而过了华池,大军再一次被切了一刀,又是两千多老幼,八千多轻壮被分割了出去,这一次轻装了不少,人只需背着几天的粮食就行,负责带队的点灯子与刘宗敏很是轻松的抱拳与宋青书作别。

这面宋青书分割着大军,另一面,还忙于党争中的陕西当局,却是慌了神

第二百二十二章兵围庆阳府

庆阳府算得上除了渭河平原外陕西难得的一块好地方,这儿背靠羊圈山,东依子午岭,西接大唐著名的关陇军事贵族发源地六盘山,地势丘陵间夹杂着大片的土塬,速来有陇东粮仓之称。

不过这儿的富饶也成了这儿的灾难,陕北饥寒交迫的饥民组成的流民大军仿佛被磁铁吸引一样源源不断的汇聚在这里,官军为了保证这儿的地主阶级利益,从天启七年开始,与这些吃大户的农民军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血战。

就算如今,这战乱依旧没有平息,在庆阳府以北的泾河北岸,官军组织起了一道防线,与沿途西进的乞活军正好撞在了一起。

于是乎这隋唐之间无数壮烈英杰迸发之地,再一次用鲜血与钢铁爆发出一曲绚烂的华彩

“保护地方誓死为朝廷效忠”

官军大约五千人马,组成饿了三道战线,一面挥舞着战刀,一面指挥的安化都司嘶声竭力的叫嚷着,大队的明军挺着长枪,密密麻麻的向前顶着。

说来也是无奈,作为统治地位的大明王朝官军,绝大部分都是步兵,相反不论与大明王朝对立的东虏,套寇,还是主力农民军,反倒拥有大量骑兵。

因为养马可需要大量的草料粮食费用,卫所乃至于边军,饷银都发不起了,人都养不活,甚至出现倒卖军械的现象,银子都让将官贪了,卫所的土地大部分也被将官兼并,哪有闲钱,闲地养马

反倒是农民军,得以于大明王朝的马政,参加起义军其中为数不少是破产的马户,为了生存,把自小养大的战马也带到了军中。

现在,宋青书麾下就有六千多骑兵,漫山遍野的骑兵在东面展开,上百面乞活军的大旗在烈风中强劲的飘荡着,穿着黑色纸甲,红色官军铁甲,手持三米多长矛的骑兵沉重的马蹄践踏的大地都在瑟瑟发抖。

刚进庆阳府还劫掠了不少当地居民随军,可旋即宋青书把他们该放的都放了,因为每天投靠过来的饥民简直络绎不绝,其中还不乏大股的山贼马匪,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宋青书在汾川河畔灭军杀将的威风简直让他一夜之间就有了堪比高迎祥,张献忠这样绿林巨魁的影响力。

庆阳府地主与贫农的阶级矛盾同样巨大,只要乞活军大旗所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