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兰芳大公国的小麦供应也是极为充足,再加上几乎是遍地的果树以及随处可见的渔船,新移民们的餐桌很快就丰盛起来,这让新移民几乎是刚刚踏上兰芳大公国的土地,瞬间就爱上了这里。
对于勤劳朴实的人来说,没有外来压迫的土地就是王道乐土。
有了充足的物资,也不能无条件的发放给新移民,那会导致新移民滋生惰性,养成伸手讨要的习惯,于是一批以工代赈项目马上上马。
这些项目涵盖了钢铁、石油、肥料、水泥、基础建设等等方方面面,只需要一个成年人出售力气,就能养活一家老小。
这又是一个令新移民感恩戴德的项目。
华人对于徭役从不陌生,几乎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强迫百姓服这种没有任何报酬的徭役。
在兰芳大公国刚刚公布以工代赈项目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新移民都认为这是兰芳大公国的徭役,虽然家小还没有安置下来,虽然刚刚脱离民国那个战乱纷飞的环境惊魂未定,但踏实勤恳的新移民还是放下行李,挥泪告别依依不舍的妻儿老小走出家门。
好了,没有那么煽情,根本不需要走太远,往往只是为自己居住的村子平整一条公路,整修一下村庄附近的河堤,维修一下防野兽的篱笆墙而已。
但当辛苦了一天之后,这些劳力每人都领到半袋粮食。
粮食
白给
所有领到粮食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小看着手中的口袋都感觉难以置信,这些淳朴的人从来没有自己的勤劳也是一种商品的意识。
哪怕是有这种认识,他们也从没想到随便干点什么,就会有这么多丰厚的报酬。
要知道不管是修路或者是修河堤,这归根到底还是方便了移民自己,在民国时,这些根本就不是徭役,而是举手之劳。
但没想到,在兰芳大公国,这样的工作就能被称为是“徭役”,而且还给粮食。
给粮食的“徭役”还是“徭役”吗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第354章新移民
半个月之后,泗水附近的居民工作一天之后如果选择要小麦的话,那么就会直接领到面粉。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一个面粉厂终于落成,并成功投产。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本来是一个惠民之举,但到了居民那里却成了“乱政”。
对于居住在民国北方的华人来说,小麦不仅仅是供应人吃的面粉,同时也是饲养家禽家畜的饲料。如果到了灾荒时节,甚至麸皮筛糠都是人的食物,根本不存在浪费一说。
呃这个描述不准确。
民国时期的华人食谱,主要是由玉米、红薯、土豆等杂粮组成,面粉还真不多,哪怕是地主家,也不可能天天吃面粉,每年除了年节以及农忙时期,也多是以杂粮为主的。
生活在民国真的不幸福,除了天灾,还有更多的人祸,在中华大地上,除了那些官僚买办,普通人还真是没什么好日子。
真应了那句话: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向兰芳大公国这样,连“赈灾粮”都是细粮的政府,别说在民国,在整个亚洲都算是独一份。
如果这个消息传回民国,单单是这一点,恐怕就会吸引大半个民国的华人移民兰芳大公国,哪怕是那些中小地主也会变卖家产举家搬迁。
民国此时的地主,要说没有强取豪夺那肯定是扯淡,但更多的地主靠的是勤劳踏实,才能置办下一份家业,到了农忙时期,连地主都是要下地干活的。
而勤劳踏实的人,哪怕是到了兰芳大公国,也一样会凭借双手置办下一份家业。
成功的人自然有成功的道理,并不一定都是如影视作品中描写的一样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在以工代赈开始半个月之后,负责发放物资的民政官员发现那些干活的华人营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很多人还是有气无力、弱不禁风的样子。
没道理啊
虽然这些华人来到兰芳大公国的时候普遍营养不良,但经过半个多月的休养生息,每天吃得饱睡的香,就算是一时半会长不了多少肉,最起码精神状态应该明显改善,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仔细询问了之后,民政官员得到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这些华人虽然领到了足够的粮食,但他们不舍得吃,除了女人和孩子能吃个半饱,这些成年人对于物质的要求极低,只要饿不死就行。
那怎么行
问题反馈给内阁之后,内阁马上做出决定,粮食还是继续给,想要小麦给小麦,想要大米给大米,想要面粉给面粉。同时工地上开始做饭,每天随便吃。
哪怕是随便吃,这些成年人还是不舍得吃,他们宁愿把做好的饭菜带回家,也不愿意自己混个肚儿圆。
于是内阁再次做出决定,工地上的饭菜不准带回家。
这一下不得了,华人们拼命吃,很多人甚至因为吃得太多不得不送医。
于是内阁又一次下发规定,就餐必须定时定量。
至此,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看上去是不是感觉这些新移民们异常的刁钻滑流
其实不是,他们只是饿怕了。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对于社会保障的不信任,造成华人有非常明显的忧患意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种忧患意识已经深入到骨子里,身在异国他乡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有统计表明,华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善于储蓄的民族。
对于华人农民来说,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