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88(2 / 2)

这世上有人敢说了解皇帝为人的,只怕也只有沈傲独此一家了。赵佶被他这一句话勾起了兴致。从前这番话,谁敢当面和他说可是沈傲非但说出来,而且说得顺畅无比、心平气和,就如与老朋友闲谈一般,没有一点的拘谨。

赵佶心中有一丝的感动,别人畏他、惧他,奉承讨好他,可是这世上,如沈傲这般将他当朋友看待的,却是再寻不到第二个来。

“好,你说,朕的为人是什么”赵佶心平气和,一下子轻松起来,将诸多的烦心事抛之脑后。

沈傲道:“陛下为人宽厚,待人赤诚,是个好人。”

这一句话绝没有夸张的成分,单论人品来说,赵佶确实不差,可是身为皇帝,说他是昏君也不为过;只是很多时候,好人不一定是明君,坏人也不一定是昏君。

最后一句是个好人,让赵佶不由大笑,他听说过直臣斥他远君子、信小人,是个昏君;听得更多的则是吾皇圣明仁武之类的话,可是一个好人,却是从来没有人和他说过。

赵佶道:“好吧,朕就算是个好人,那么你也不必绕弯子了,到底想教朕做什么”

沈傲笑呵呵地道:“赈济灾民”

赵佶脸色陡然一变,不悦地道:“朕自有思量,你是侍读学士,这些事,不必你管。”

沈傲正色道:“正因为学生是侍读学士,负责陪侍陛下行书作画,所以才有一番话要说。陛下要画万里江山,自要绘出一副天下景泰,万民安乐的景象,如今江水泛滥,若是再不赈济,便是饿殍遍地,难道陛下的宽厚,只能对自己亲近的人使用吗学生心里知道,陛下不是不仁,而是不愿遂了正德门下那些学生的心愿,可是陛下想想看,只因为陛下一时赌气,要令江南的画卷中出现惨景,学生身为书画院侍读,岂能不闻不问”

今天有一点点小感冒,所以发的有点晚,很快没事了。话说这天气很容易感冒啊,大家注意身体。

对了,今天看了下书评,汗,还是章节的事,实在抱歉的很,老虎再陪个不是。最后,求一点月票吧,反正到月底了,谁手里有空余的月票,给几张,对老虎好歹也是个动力,虽然老虎没有爆发,但是更新还是很稳定的,一天三章,在起点里算是非常快的了,大家支持下。

正文第四百零三章:西王母国

第四百零三章:西王母国

其实江南西路的水患,赵佶岂是不知它的严重只是救灾之事,在他看来自是他的一念之间,他下了旨意,万民自会感佩他的恩德。

现在学生一闹,非但硬生生地逼得他不得不选择站到学生的对立面,更让他生气的是,若是现在颁发旨意,又有谁会念他一声好到头来,反倒是那些学生得了美名,而他堂堂九五之尊,只会被人笑话。

现在赵佶需要的,只是一个台阶,可是至今为止,来的只是给他拆梯子的。

沈傲这番话,先是说赵佶宅心仁厚,此后又以画喻事,又以侍读学士的身份进言,让赵佶的脸色缓和了几分。赵佶皱着眉,似在沉吟,眼眸半张半阖之间,无数个念头在脑海中转换。

随即晒然一笑,道:“沈傲,辽人上供来了一样宝物,朕想让你看看。”

这个时候,要让本公子看宝物做什么沈傲抬眸,瞥到赵佶眼中含笑,怒气似是消散不见,心里明白了,赵佶是要考校自己,考校倒也罢了,最重要的是,皇帝突然考校自己而绝口不提赈灾之事,这就意味着赵佶是要给自己寻个台阶,若是自己过关,劝谏之事就算成了,可是若被皇帝难住,这件事便是功败垂成。

沈傲抖擞起精神,恢复了几分狂傲之气,先放出大话道:“请陛下指教”

赵佶笑了笑,朝杨戬使了个眼色,杨戬会意,立即撑着油伞出了文景阁,径往府库打了个圈,抱着一方锦盒回来。

打开锦盒,只见里面摆放着的是一座雕像,雕像为石质,风格极为诡异,一看之下,便知不是中原的作品,且石像上有几分杂质,甚至还有色沁的痕迹。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之下,只有古玉才会出现色沁,是因为玉常年埋入地下,矿物侵入,使得玉的颜色发生变化。而大理石是极少被色沁侵染的,石与玉不同,不容易与其他矿物发生反应。

这就证明了一件事,这座石像一定常年埋在地下,至少历经了超过数千年之久,以至于刚刚出土时,颜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沈傲拿起石像,开始观察石像的样式,这尊金像雕刻的是一个女人,女人手持弓箭,左右开弓,瞄向远方,一双眼眸随着箭簇的方向向前瞄准,煞是威风。尤为奇怪的是,女人的右侧ru房竟好像是故意被磨平,只留下左侧的ru房仍然丰盈饱满。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很明显右侧的ru房是在雕刻时故意磨平的,看这个女人的面部,中亚人种的特征十分明显,目深高鼻,肤色以白皙为主。

有了细致的观察,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大胆假设了,沈傲放下石像,看了赵佶一眼,赵佶嘴上含笑,颇有些挑衅地看着自己,似乎是自认为这件古物将沈傲难倒了。

须知古玩的鉴定,尤其是在这大宋朝,几乎无人可以鉴出西域的古物,甚至是西域各国,也极少能对他们本国出土的宝物进行判断,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华文明是没有断层的,也即是说,文明从开始到鼎盛,都有迹可寻。可是对于西域等国来说,他们的文明杂乱无章,就像印度次大陆一样,先是印度本地的文明,随即又被雅利安人统治,传统开始带有某些欧洲特征,之后又被阿拉伯人入侵,文化已经出现断层,最后又被蒙古人统治,千百年之后,就是早先的古印度人都已寥寥无几,至于那些古印度的文化,只怕也只有从后世的一些大胆推断和大量的考古发掘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而中原文明则不同,譬如商代出现的陶器,可以一直延续到任何时期,虽然制陶器的样式和特征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发生某些细微的变化,做工越来越精美绝伦,细节更加细腻,可是你若是拿起明清时代的陶器与古商人的陶器相比对,仍然能发现许多共同点。

所以,在沈傲看来,这个石像极难鉴定,可是在赵佶看来,沈傲是不可能鉴定出这件古玩的来历的,这种西域千百年前的古物,连辽人自己都说不清,沈傲就算再厉害,又如何能作出判断。

沈傲微微一笑,皇帝这是在向自己示威呢哥们不能让他看扁了。沈傲陷入深思,开始回忆着西域的一些风土人情,以及世界史的内容,当然,还少不了一些东方古籍的佐证。

足足过去了一个时辰,此时已到了晌午,杨戬悄悄地扯着赵佶的袖子,道:“陛下,该用午膳了。”

赵佶见沈傲依然陷在沉思回忆中,饶有兴致地摇头道:“朕不饿,再等等。”

连续催促了四五次,沈傲才张开眸来,唇边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道:“陛下可听说过马尔萨特人这应当是西域萨特人留下来的古物。”他指了指这石像:“石像为女性,身披轻甲,手持弓弩,那么可以证明,雕刻石像的这个民族一定尊崇母性,据说这个民族也同样崇拜于龙,他们精于箭术,善于运用重骑兵,其妇女也参加战斗。根据他们的风俗,一名年轻女子如果不能在战场上杀死一名敌人,就不能结婚。他们的社会中,男子非常敬重女性,所以被其它民族讥讽为“女主人的男仆”。”

沈傲定了定神,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