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64(2 / 2)

在她这个一直呼吸着自由空气的上流人士看来,这些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的人群无异于是无知的工蚁,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没有思考能力的白痴,怎么能和自由社会里的高素质人相比呢

况且她从小就不愿意和外人交往,长大后经历那些创伤后更是只剩下寥寥无几的朋友,当然薛冰莹就是其中一个。她主张对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摒弃人性的内容,隔绝感情的影响,必须把企业当成复杂的系统机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上下一心全力维护机器的最佳运转状态。虽然出身哈佛,但她研究的倒是日本企业,她很欣赏日本人的工作和责任精神。

真正接触集团事务后,最令她厌倦和恶心的就是中国人最显明的内斗怪不得柏杨先生说“三个中国人是条虫”

她也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冷若冰霜的管理风格早就使大家对自己离心离异,但是在她看来,整个鞋业公司根本就已经是一台七拼八凑的烂机器,号令不从,步调各一,也没什么搞头了,这些员工也都是一路卑贱的货色,哪里有什么出色的人才

要不是老父亲的嘱托,她早就只想带着儿子回香港安静的过日子了,结婚是再也不想了的,找个合适的男朋友就行了,那个马健清这一两年来还勉强凑合。

要不是助理妹妹薛冰莹这几天有事没事就打电话来聊自己公司的那个敖成,兴许自己也绝不会对他产生神秘的兴趣看样子,好像助理妹妹也准备换掉男朋友了,也是,冰莹的那个什么俞公子也太不专一了,还这么屡教不改

明天是十一,公司的部分管理人员放假两天,冰莹相约一同到深圳去玩,不过居然还要自己命令那个敖成作陪,。

哈,助理妹妹才认识几天就要展开主动进攻了,她难道就不顾忌这个敖成是个有妇之夫薛总知道了不骂死她才怪

龙镔正坐在薛总在长安家中的餐桌上,上首坐着薛总,对面坐着薛冰莹,薛夫人去香港已经几天了,小孙子的身体不太好,她去亲自照料。保姆识趣的溜狗去了。

薛总的酒量可以和海涛一比,薛总特别喜欢湖南出品的酒鬼酒。

今天桌子上摆的就是酒鬼酒,古拙的酒瓶造型,醇香绵远的味道,晶亮的液体盛在水晶磨制的酒杯里,台面上摆着白切鸡,青椒鱿鱼,客家豆腐,炒菜心,清蒸大闸蟹,一煲汤,薛总还特地安排作了两盘湖南特色菜:酸白椒炒牛肉和剁辣椒。

浅色的灯光,温馨的饭局,一丝熟悉的感觉,一片关怀的情意,龙镔莫名的感动着。

薛冰莹大概在她父亲面前还比较收敛,完全没有那惠州的风采,一副淑女模样,两个字:老实不信那你看,她居然连啤酒都不喝,喝起了橙汁饮料

三个人边喝边谈着,无关紧要的聊着。

没想到薛总冷不丁的问一句“事有反常即为妖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这是不是有什么深意是在点拨我,还是在提醒我还是在考验我的应变和急智还是

常是什么妖又是什么反常和妖为什么会有逻辑联系

龙镔不由自主的抽起了烟,薛冰莹机灵的将烟灰盅摆在他面前。

什么才叫常没有起伏,没有特异,耳闻习见,符合大众化观点就是常吗一般的,普通的,平凡的,不变的或者在某个域值范围波动不大的,频率次数很高的,经常的就是常吗

什么就是妖邪恶的,迷惑的,奇特的,阴谋的,怪异的就叫妖吗

看着龙镔抽完那根烟,薛总也知道这个问题着实难回答,不是表面答案那么简单,肯定钱老的询问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这个老人的智慧真还有点难以捉摸。

不知不觉烟头有些烫手了,龙镔忙摁灭烟头,一口饮尽杯中酒,用比较缓慢的语气说道:天道有常,天行有常。“常”的含义照我们现代人理解,我想应该是常规,常轨,常人,常事,常例,常识,常理,常德,常情,常态,常性,常道等等。

事遵常理,人有常思,物有常规,古代哲者老子曾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他的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本根,你必须了解这个本根,这个本性,你才能明智,如果轻举妄动就会出现乱子。只有了解了“常道”,才能无所不包,才能坦然处世决事。在这里这个常就是常理常思常规的含义。

老子还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他认为能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永续不绝的“常道”。

甚至他还强调“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他认为明智的人必须认识了解淳和的道理,并且必须在行事中贯彻淳和的品德。

龙镔又在脑里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所谓反常,就是说和正常情况不同的,有别于常理常规常情的事情,一个“知常”、“明常”、“袭常”的人肯定会从事情的反常中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妖”,“妖”的出现是因为“事有反常”,反常的事情就有反常的行为表现,行为是目的的实现,所以智者就能从事情的反常中看出行为人的“妖”,妖是对某种事物有伤害的“邪恶”。

不过“事有反常即为妖”这个逻辑是相对存在的,“妖”的定义也是相对于群体或个体而言。

正如当时你们对我的谈话以及后来的信任与重用,此时的“妖”就表示反常事情后一定有某种“隐秘”和“怪异”。

又如,从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