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8章 事了拂衣去(1 / 2)

天佑三十年,六月。

云绫自明玉岛返回长安,旋即遁入终南山闭关不出,燕十七则在洞府外不远处结庐而居。

一个月后,江湖上传出消息,天下再添两位宗师,一者为失踪多年的玄天宫宫主玄天尊,一者为明玉楼楼主公孙玉瑶。

玄天尊还便罢了,公孙玉瑶成就宗师却是让天下人都为之咋舌。

她这一突破,顿使辽东公孙氏前所未有的拥有一门三宗师,便是江湖三大圣地相比之下也要逊色许多。

又过两个月,雒阳首阳山学宫建设完成。

天佑帝立时下旨,召四方文学之士入学宫讲经论道,重开诸子百家之学。

此消息传遍天下,又是一番民意滔滔,多有儒生激愤难当,涌向鹿门山澄心书斋,欲请山长范明承出山阻止朝廷这一荒唐的举措。

范明承早已从韩元让的书信中知晓事情始末,同时也收到了云绫的书信。

他在那些儒生们期待的目光中启程前往长安,在出发时,儒生们欢欣鼓舞,以为独尊儒术的情况必可得到延续。

然而,范明承抵达长安后却高调上奏天佑帝,自请入首阳山学宫任教习,此举令天下儒生为之哗然。

不单如此,唐国公韩元让亦请致仕,同入首阳山学宫传承儒家之道。

天佑帝下旨以太子傅明献兼任首阳山学宫山长,范明承、韩元让并为学宫副山长。

不久后,玄天尊引魔门众人聚集于首阳山学宫,正式开设百家之学,广收门徒。

一时间,首阳山学宫成为了天下学问的中心,诸子百家传人每日相聚一处,坐而论道,思想碰撞之下,新兴学问的萌芽亦在不知不觉间产生。

当然,独尊儒术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可改,首阳山学宫中最多的还是儒家学子。

不过,诸子百家之学亦非无人问津,多者一二十人,少者七八人,总归是有学子学习儒家之外的学问的。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亦是改变的伊始。

在此期间,不是没有冲突发生。

儒家一些学子始终看不起其他学派,论道之际时不时便要阴阳怪气一番。

其他学派传人大多还是魔门中人,行事乖张惯了,哪里会忍气吞声,一言不合便要动手。

好在有玄天尊和范明承及时出面镇压,这才没有酿成血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见左湘儿妖媚绝色,便起了龌龊心思,与之打赌论道,败者从此要无条件听从胜者的摆布。

结果,左湘儿一改妖媚之态,以堂堂之姿将那人辩得哑口无言,算是让儒家学子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百家学说的可取之处。

经过上千年的蛰伏,魔门中人学的早已不是一家一派之言,而是包容并蓄、杂而用之。

他们的思想很多都已脱离了诸子百家的范畴,顺应时代推陈出新,自然不是固步自封的儒家能够轻易驳倒的。

自此之后,儒家学子有所收敛,魔门中人也在玄天尊的约束下克制住脾气,不再整日喊打喊杀,而是一言不合便拉人论道。

这种局面是玄天尊和范明承乐于见到的,理不辩不明,新思想的火花便是在这一场又一场的辩论中悄然诞生的。

时间匆匆而过,及至年末,一件大事又震动了朝堂。

天佑帝下诏传位于太子傅明献,自称太上皇,避居曲江池畔的离宫,不再过问朝政。

天佑三十年,十一月十八,黄道吉日,诸事顺遂。

傅明献祭告天地,再拜宗庙,正式登基为帝,改明年为建隆元年,并下旨明年三月出巡河北。

三日后,宫中传出喜讯,新任皇后诊出喜脉,让原本还在担心天子子嗣的群臣吃下颗定心丸。

傅明献亦是喜不自胜,下旨大赦天下,并令有司取国库钱粮发于长安百姓,他要与民同乐。

然而这道旨意却被尚书令公孙安世驳回,理由是国库空虚,不宜如此铺张。

这是新帝与重臣的第一次交锋,长安权贵都在看着最后的结果。

傅明献也从喜悦中清醒过来,知道公孙安世所言在理。

但旨意已下,若就这般收回,于他的威望将是个不小的打击,会让外界以为他这个新帝好欺。

公孙安世本没有想这么多,但收到李怀仁的暗示后,他也醒悟现在上面坐着的不是天佑帝。

他这么明晃晃地驳斥新帝旨意,传达出的信号可着实不是什么好事。

就在双方为难如何收场之时,忽而有人喊道:“快看,空中又有祥瑞降世!”

只见长安城上空复现霞光万丈之景,一龙一凤遨游于云层之上,若隐若现,不时有龙吟凤鸣之声响彻天地,更有道道玄黄之气飘落城中,触之者百病皆消,万民皆伏地叩拜。

“龙凤呈祥,必是上天预兆我大周后继有人!臣为大周贺!为陛下贺!”

公孙安世反应极快,当即俯身下拜,恭贺之辞脱口而出。

傅明献亦是放声大笑,伸手扶起公孙安世,与之来了场君臣相合的戏码,让原本难以收场的局面顿时化解于无形。

建隆元年年底,皇后诞下龙凤双胎,傅明献大喜之下再次下旨大赦天下,并立刚刚出生的嫡长子傅慈训为太子。

建隆二年,下旨于首阳山学宫遴选学子入仕,以补地方官吏之缺。